唐绍明: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戴者
今年91岁的唐绍明谈起自己入党的经历和初心,依然十分激动。
1948年,18岁的唐绍明考入清华大学,旋即赶上了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全国解放。可以说,唐绍明的大学时期是在社会大变革中度过的。作为一名大学生,他和其他进步青年一样,非常重视课外社会实践,迫切希望通过实践更多地了解新社会、了解工农群众。大学四年级时,他参加了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到广西邕宁进行了两期“土改”,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那时候土改工作队中流传一个口号:“农民要土地,我们要农民”。在参与土地改革运动过程中,唐绍明目睹了农民分得土地后当家作主的欣喜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也充分感受到了党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经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唐绍明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还有了许多实际工作的体验,更加坚定了入党的决心,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土地改革结束回到北京后,唐绍明给邕宁县委书记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书记热情地写了回信,推荐他入党。于是,唐绍明向清华党组织郑重提出了入党申请。
1952年10月,唐绍明得到了两份“证书”,一份是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书,另一份则是清华大学的党组织已接纳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通知,用他的话说,“从此开启了我洒满阳光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大道!”
唐绍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清华大学担任政治理论教员,这份工作影响了他的一生。作为当时高校第一批政治理论教员,他对工作有着极高的热情,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当作了自己的光荣使命,尽心尽力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让党的先进思想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生根发芽。
后来,唐绍明被调入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其间还曾在陕西省宁强县委、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调至中共中央宣传部,几十年间始终没有脱离党的宣传工作。唐绍明刚到中宣部工作时,正值“文革”结束不久。由于长期动乱的破坏,干部理论教育遭到了严重挫折,很多干部缺乏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妨碍了政治水平的提高,中央决定推动干部理论教育正规化。唐绍明作为主笔,参与草拟了《关于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正规化的规定》文件。该文件经中宣部、中组部两部批准后联署下发,推进干部理论教育的新发展,对提高干部的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水平,推进改革开放起到积极作用。
为此,他还参与编辑新形势下马列主义著作的选读材料,历时一年多,编撰完成了四卷《马列著作选读本》,供党员、干部学习。同时,配合当时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及时部署了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文件的学习,使大家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唐绍明说,在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他们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始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声音,而他对于能够参与这些工作感到十分荣幸。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唐绍明步入花甲之年,然而他并没有选择退休,而是来到了国家图书馆,出任党委书记兼副馆长。原因有二,一是唐绍明生于图书馆世家,他的父亲、姐姐都是图书馆员,他从小就常在父亲供职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流连,很早就听说过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觉得图书馆很神秘,藏着许多知识和智慧,让他心生向往。二是唐绍明觉得,自己长期在领导机关任职,从事宣传理论的工作,对基层群众、基层业务缺少了解,希望能够从事更多务实工作来充实自己。
在图书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唐绍明发现,大家的工作很繁忙,对外面的关注比较少。为让大家了解社会形势,他着手组织一些形势报告会,邀请王梦奎、吴建民等专家来馆讲解国内外形势,帮助图书馆员拓宽眼界,认识全局,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
1996年,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际图联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大型专业性国际会议,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图书馆事业发展大计。谈到此处,唐绍明感慨道:“70年前,中国是国际图联创始国之一,但过去中国的地位不被重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取得了许多伟大成就,我们的腰杆硬了,也有了申请举办国际图联大会的底气。国际图联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不仅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胜利,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一个体现。”
在国图工作的唐绍明有很多与国内外业界交流的机会。1991年首次外出访问,到蒙古国参加该国图书馆的馆庆,当时蒙古国的图书馆运作困难。参加馆庆大会以及在当地参观过程中他发现,当地有很多寺庙,图书馆里还入藏了很多用黄布包着的经卷。唐绍明问这些经卷是什么,当地人说是藏文经书的蒙古文转译本,叫作甘珠尔、丹珠尔;甘珠尔是原书,丹珠尔是它的注释。
后来,国图负责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的申晓亭和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的乌林西拉共同策划,以本馆丰富馆藏为基础,编纂一部中国的蒙古文古籍总目,即把所有的中国以及世界范围的蒙古文古籍编成一个总书目。一开始这项工作并不被看好,但唐绍明想起了在蒙古交流时了解到的那些经卷,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于是便全力支持她们,还帮她们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这项工作后来由孙蓓欣副馆长负责指导,又申请到国际图联的赞助。项目组联合了十个单位,花了六年时间整理蒙文古籍,最终出了一套400 万字的大三本,其中一半是宗教,一半是历史、文学、档案、语言、立法、医术等,实际上是把蒙古的历史文化悉数囊括在内,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粹和见证,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用唐绍明的话来说,国图馆藏资源丰富,到处是宝贝,只要看得准,深入挖掘,总能做出成绩,贡献于社会的。
有一次,唐绍明见到时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东亚部主任的王冀(现任美中政策基金会总裁)。王冀对唐绍明说,中美刚建交时,基辛格找到他,探讨如何通过交流加深两国的关系。他们首先想到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中两人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既是文明的体现,又有着现代的气息,承载着两国人民的思想和感情。于是很早开启了中美两国图书馆界代表团互访活动。唐绍明说,国家图书馆在我国的文化和旅游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图人一定要发挥好她的价值。
作为国图的老馆长,在唐绍明眼里,国图的发展很快,也有很大的变化。国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现代知识的渊薮,更是文化交流的枢纽。他希望国图继续做好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可考虑成立一个研究中心,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文献信息,还应走出去,和有关部委办合作,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做专题性的研究和宣传,可以通过办展览、开讲座等活动予以推广,还可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地方图书馆联网,形成学习和宣传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
谈及对于年轻党员的建议,唐绍明提到,有一年他和同事一起到民主德国访问,在参观马克思的母校柏林洪堡大学时,一进门,迎面就是镌刻在墙上的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来听说,当时西德特里尔马克思家乡的纪念馆也镌刻有马克思这个名句。可以说它道出了哲学的本质和意义,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改造世界”的哲学。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并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也是毛泽东主席一直所提倡的认识论、方法论。如今,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唐绍明认为,学习新的科学思想也是他从事的理论工作的延续和期望。他希望馆内年轻的党员同志,能够在学习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以致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坚守马克思主义;同时,最好能挤出点时间,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这些经典著作,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深对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领悟和践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00年来我们的党在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指引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领导我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如今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高歌猛进。我们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采访结束时,唐绍明向我们表达了他的愿望。他希望我们的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领导全国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前行,愈战愈勇,愈勇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