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汇:永葆革命青春 为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奉献
范中汇, 1938年4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西郎村,1958年11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外交部、山东省青州市政府、对外文委、原文化部工作,并在我驻印度使馆、驻加尔各答总领馆、驻印度尼西亚使馆、驻美国联络处、驻加拿大使馆和驻英国使馆工作,历任随员、三秘、副局级文化参赞、正局级文化参赞等职务,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外交工作中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丰硕的工作成果。
永葆入党初心,始终保持朝气和活力
自1958年参加工作后,范中汇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书,经过党组织的几番考察,最终在1962年7月1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在党旗下宣誓的情景,范中汇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印象深刻。入党誓词中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便是他的入党初心和工作使命。他的一生都遵循着这两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范中汇在外交部工作了19年,在中美恢复交往后,作为先遣组前往华盛顿为建立中国驻美大使馆打前站,一待就是4年多;1977年调入原文化部后,长期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范中汇永葆入党初心,牢记入党誓词,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和奋进的革命斗志。退休后范中汇曾任原文化部外联局(港澳台司)老干部联谊会副会长、会长,受聘为原文化部进口音像制品审查委员会专家,原文化部系统书报刊审读小组成员。2017年5月,范中汇发起创办原文化部老干部诗社,并担任会长。范中汇表示,虽然自己的年龄大了,但是自己的心理仍然是一个“年轻”党员,他要终身以入党誓词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为党的事业、为社会主义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
范中汇表示,青年同志朝气蓬勃,要始终思想上做到“二为”“三心”。“二为”是指要坚持入党誓词中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坚持“二为”便能做到政治方向上不出错,便能永葆初心、拒腐防变。在大方向不出错的前提下,理想信念就需要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三心”——决心、专心、恒心,他以此寄语广大青年同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社会主义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贡献。
牢记革命使命,深刻认识文化交流本质和作用
范中汇指出,从根本上讲,文化交流应是互利互惠的。他回忆,周总理曾说过,“外交是机身,外贸和对外文化交流是飞机的两翼。”我们对外文化交流的本质是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是广泛地、深入民间的开展交流合作。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力取决于国力的支撑。他说,很多交流他们当时想做也做不到,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现在国家强大了,为青年同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加丰富的资源,为大家做好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大支撑。
范中汇还说,最好的文化传播方式是“随风潜入夜”式的、是潜移默化的,让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在文化生活方式的接触改变中逐步实现的。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就可谓是一个范例,其重要原因就是有一班为此奉献一切的虔诚的宗教使者。他勉励广大青年同志做社会主义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传道者”。
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范中汇表示,他在长期献身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都基于他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参加工作以来,范中汇发表了数百篇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状况的调研文章,编著了《外国文化艺术经营管理概述》和《西方艺术管理的基本问题》两本著作,主编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概览》和《外国文化管理纵览》两部大型图书,还参与出版了史料集《金桥新篇——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50年纪事》。在外联局负责调研工作时,为便于各文化部门、相关单位之间对外文化交流信息的沟通,于1989年主持创办了面向全国的内刊《对外文化交流通讯》(半月刊),于1992年主持创办了中、英文两种版本的《中外文化交流》(月刊),这两种期刊从创办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好评。
范中汇表示,这些调研工作,立足实际、内容丰富、见地独到,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国内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得到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寄语广大青年同志,要做好工作,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管理经验,深入思考文化“走出去”策略。
积极创新开拓,抓住有利机遇开展工作
自改革开放之初就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范中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鼓励广大青年要积极创新开拓,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取得新成绩。
一是勇于开拓创新,总结新的经验。他说,潍坊风筝节是我国首批国际文化艺术节之一。作为当时在局里主管调研的同志,他去潍坊实地调研,听取了当地同志关于利用当地文化设施文化资源开展风筝节的想法,回来后撰写了考察报告,总结了潍坊的经验,迅速得到各地有关部门重视,很快推动了国内国际艺术节的发展。范中汇同志自豪地回忆了他在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四个观点,即“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旅结合、文经相济”。
二是积极更新知识,与时俱进。范中汇说,改革开放之初,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是公益性的、官方性的,还没有商业演出和商业展览。1978年,广东组织了广州粤剧团到香港开展有偿演出,之后又组织20多个文艺团组前往10多个国家进行有偿演出。范中汇十分关注此事,积极进行调研、撰写文章,专门研究、宣传对外商业演出,提出对外文化交流从“官民并举”的双轨交流到“官民商演”的立交桥,推动了对外商业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充实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量,拓展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
三是善于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范中汇回忆说,他刚到我驻加拿大使馆文化处任职时,就发现此前有多封中小学生的来信,索要了解中国的资料,并希望来我使馆参观。范中汇感觉这是开展加青少年对华友好工作的大好机遇,于是积极开展“培养中加友好接班人”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项活动的成功经验总结报送国内后,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发了简报予以推介。他还抓住机会,为“加拿大杂技团”初期壮大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有效助力,该团创建人对此一直铭记于心,成为坚定的对华友好人士。出任我驻英国使馆文化参赞后,他尽各种努力参与追回经走私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其中不少是国家二、三级文物。此事经广播、电视和报刊报道后,同样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笔耕不辍,学而不厌
范中汇表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并一直喜好文学创作。念初中时,他便开始在山东省《大众日报》和《少年报》上发表文章,并在上高中时曾成为《大众日报》的通讯员。从1980年开始至今,他已在各种报刊、网络上发表文章、诗词等600多篇,并出版了《英国文化》(2003年)、人物传记《将军、外交家、艺术家黄镇传》(2007年)等著作。最近4年,他正致力于主持编撰“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1949—2022)”,并将以《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七十年回顾》为书名于近期在内部出版,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同时,范中汇继续创作《感悟心语——三言两语随感录》杂文集,每五六天发一篇,现已在网络上发表百余篇,拟待积累适当数量后结集出版第二辑。他表示,从事文学创作提高了他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对做好工作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