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华:戎马向学勇翱翔 著书留名葆风华

旅游资讯 2022-10-28 06:08www.robotxin.com张家界旅游

陈翔华先生作为国家图书馆的老前辈、年轻馆员眼中的楷模,二十多年前,名字就已经被列入中、英、美等多国撰写的各类世界名人录之中。

他能取得如此多的成就,主要是因为那二百余篇、二百余万字的著述,用他的话来说,多年来的功夫主要用在了有关三国与诸葛亮的问题。作为一位很早就已基本确定了终身学术旨趣的老专家、老学者,他在三国及诸葛亮研究方面的文学、史学、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的成果,早已被海内外学界所公认,诸如“开创性著作”“开辟道路之功”“真正做出系统、深刻而精辟研究”等评价,已伴随他多年了。

陈翔华出生于1934年底,农历十一月廿日,公历恰好与毛泽东主席是一天生日。还在少年时期,他就已经自发地开始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入伍参加了革命。经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洗礼、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之后,他于1954年转业回乡重新接受教育,直到1964年从杭州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逐步走上了研究三国和诸葛亮的道路。毕业后至改革开放初期,他一直在人民日报社工作。1980年,他来到当时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北京图书馆,参与《文献》杂志的创建工作,提出了“真、新、深”的选稿标准,直至今日仍有深远的影响。

1992年陈翔华参与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缩微文献整理出版工作。作为一位长者,他收获了人生的成果、为党和人民做出业绩之时,恰恰是八零后、九零后的人生刚刚开始之际。高山仰止,我们今天得以享受优越的生活条件、兴旺的事业基础与蓬勃的学术气氛,正是来自这些前辈们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开基奠础。

提到自己的履历,陈先生娓娓道来。令他久久不能释怀的,恰恰都是与我们的党密切相关的“历史性片段”。先生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定性拔高,但他的人生能走上光荣的为党工作的道路、能创造如此成绩,都是因为党一次次在关键时刻的引领、激励和帮助使然。

第一个是关于他“少年时跟党走”的故事。

陈翔华的父亲去世后,年幼的他刚读完小学课程,就因为家境困难被迫开始了学徒生活。他做学徒的商店,兼营邮递业务。他似懂非懂地在送邮件的路上看了这些不封口邮包里面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小册子,于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在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当时,他的家乡已经有游击队活动,地下党也在学徒中成立了革命组织,他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小小年纪就担任学徒会的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温州驻军青年干部训练班规定18岁才能进入,在年仅14岁的陈翔华坚决要求下,破格吸收了这个“少年干部”。从此,他跟随解放大军,走上了舟山前线,直到朝鲜战场,在纷飞的战火中成长,是一位党培养出来的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余年的武装斗争,即将夺取全国政权、解放全中国的凯歌高奏的时代,陈翔华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原本在父亲去世、生活陷入困顿之际,当时国统区千千万万这样的少年可能要从此背上生活的沉重负担。但党的光辉驱散了阴霾,从此幸运地开始了“新”人生。当今的人,往往是在文学作品、影视剧中抽象地学习党在武装斗争时代的历史、解放的意义,而从陈翔华的身上,才能真正切身体会到,党是怎样拯救人、成就人,把一个濒临窘境的普通人,培养成  了一个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成功者。如果没有我们这个伟大的、全心全意为劳动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党,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生活窘迫、前途黯淡的普通人家的男孩,会有后来如此翱翔驰骋的人生呢!

如果说陈翔华的人生,是因为党解放了他的家乡,而迎来第一个转折的话,那么,第二个飞跃性的人生故事,则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亲自见证了党走上不依靠外国教条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道路的时代。

那是在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的1962年,党提出要培养我们自己的专家、自己的学者、熟悉我们国情的人民的知识分子。陈翔华当时在接受研究生教育,经过了多年革命工作的洗礼,他自始至终地坚决要求入党。他说:“当时一心想着为我们国家把文化科研事业搞上去,(它应当)在世界上都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党组织很重视,很快批准了他的申请,他从此获得了至今青春常驻的政治生命。

此后,他的学术研究、文字编辑,乃至于全部的工作与兴趣,就都成为在党的领导下,为了让我们国家有更加强大的综合国力、为了我们的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昌盛、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面貌在世界上有更加崇高的地位和声誉而努力奋斗的历程。他如此端正、炽烈、浓厚的入党心、爱国情、报国志,直到今天,没有丝毫改变。这正是他取得如此之多的学术成就,然而自己却看得云淡风轻的根本原因。他的心中有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尊严的拳拳之志,像永不熄灭的火焰。这一点深深令年轻一辈为之动容。年轻党员能不能也像他一样,把端正的入党动机保持到永远、把自己的一切兴趣和工作都献给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用自己的成绩为党的光辉、国家的富强添砖加瓦?这应当是年轻党员时刻提醒自己的事情,并向他学习,力争实现。

陈翔华参加革命工作至今已经七十多年了,入党也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然而他一直保存着一颗纯真、热烈的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少年参军、青年入党之后的第三个难忘的故事,能深刻地展现这一点。这是一个党培养出的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毫无杂质的、清澈见底的对党和领袖的热爱,这种热爱,能穿透几十年的岁月,直到永远,都让人热泪盈眶、都让人澎湃不已。

那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国庆节活动,陈翔华作为人民日报编辑部人员,有幸登上天安门前的“红色观礼台”(红台),近距离地观察和记录毛泽东主席等领导同志。回忆起来那时的场景,先生非常激动,“当时大概是下午4点多,5点前后,毛泽东主席极其罕见地走上金水桥,我当时从‘红色观礼台’过来向前,离他好近啊!好多群众都争着要和他握手,领袖和群众之间如此亲近,没有任何情感上的阻隔。这个事情我到现在都(感到)激动人心的、印象深刻。”提及此事,陈翔华的语气和神采不再是那种潺潺流水、娓娓道来的和缓,而多了一种无比强大的感召力和亲和力。这是一个优秀党员、一个“我将无我”的党员,必然具备的情操。这是超越了任何亲情、友情、爱情的,炽热的、浓烈的、醇厚的“党情”,历久恒弥香、余韵永不绝。

那个特殊的年代,还留给陈翔华许多感悟。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国家的文化事业不断迈进,陈翔华的学术研究也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他撰作《三国志演义纵论》等三部专著,编纂《元刻讲史平话集》《三国志演义古版汇集》等五部专书,还发表了影响远及域外诸国的《毛宗岗的生平与〈三国志演义〉毛评本的金圣叹序问题》《徐述夔及其〈一柱楼诗〉狱考略》等论文。

在谈及对青年同志们的希望时,他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八个字:“兢兢业业、实事求是”。兢兢业业是要求年轻同志们接过老一辈的重担,继续努力,脚踏实地地干好工作。现在年轻同志们有了更好的条件、更多的机会,理应要更加努力,要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无愧于自己的历史使命、才能无愧于自己的党员身份,才能真正和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一起度过自己的“正茂风华”;实事求是是要求年轻同志们谦虚谨慎,要吸取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既不要冒进,也不要保守,要坚持解放思想,要坚持和党中央步调一致,要坚持走好改革开放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天下为人民的事业“奋勇翱翔”。

Copyright © 2016-2023 www.16816886.cn 湖南旅游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旅游攻略|旅游景点|湖南旅游|张家界旅游|凤凰旅游|湘西旅游|长沙旅游|旅游费用|衡山旅游|衡阳旅游|岳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