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场的接触-走近龙虎山和上清镇
龙虎山在《水浒》的开篇中就出现过,然而少时读到只是苍白的地名概念。后来渐次知道了五斗米道、张天师、父子相传至今未代的天师还跑到台湾去了等等,细细算算,连皇朝都可以改变,除了孔子的子孙还有谁能一脉相传两千年?大概也就是张家的天师道了。于是我知道了上清古镇,虽然不像对曲阜的孔府那样向往,上清的天师府也有几分诱人。
清早起来很容易地找到去上清的小巴,毕竟是旅游区,管理和服务周到得多。龙虎山在鹰潭的南面,等于走一段回头路,心里十分惦念着不远处的陆九渊墓。平展的路走过一阵又进山了。算算几天来在赣东不停地钻山出来,再钻山再出来,已经好几回了,好象只有进山才能看到好东西。路很窄,司机一点也不放慢速度,又一位乘客吐了,同伴提醒我:好像除了市的公共汽车,我们坐的每一辆车都有人吐。
“下车吧,那是天师府。”司机对我们说,果然看到一段红墙上开了两扇铁栅门。“不像是正门吧?”我疑惑。“沿着墙向前走。”司机急着向镇里开去。一位道士骑车过来在门口停下。“这能进天师府吗?”我们问。“这是家属宿舍,参观往那边去。”道士说。大乐,宗教在人心目中都是禁欲的,偏偏在我们这个虽然缺少宗教但却好谈灭人欲的国度里,道观与一般的机关单位一样附带着一个家属院!从家属院到正门很有一段距离,可见天师府的占地面积。
论起历史来,天师府建府有900年了,虽然大多数建筑的实际年龄多只300多岁,但道气一脉相传——买票进府时送一张介绍,上面密密地写了两页的历代皇帝册封;年年正一派的徒子徒孙都要来此顶礼摩拜。道教本来比较芜杂,一应众神多有其位,财神殿的生意历来比较兴隆,门前一幅对联很有点诱惑,又有点威胁:莫笑我泥塑偶像许个愿试试,那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北京有一座白云观香火也很兴旺,那是全真道,有名的人物是丘处机为首的全真七子,他们这一派可是当真格地出家,有一套完整的教仪和从佛与儒学习建构理论体系等等。南方以正一道,或者叫天师道则同祖师一样,结婚不误习道,而且喜欢画符念咒一类,更向巫术靠近,比较民间,或者说更中国味。
从天师府出来,按图索骥看古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傍河的一条街江南小镇。也许是因为天师府的缘故,这里的乡亲比较固执地保存着些传统;也许是因为地处偏僻,人们不经意地留下了些传统。
在照了几处窗棂之后,我们来到了镇的尽头,一座匾额题着“上清镇俱乐部”的天主堂被荒废在一个院落里。计划中看抚州天主堂没有看成,在这儿找补上了。问住户,说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倒底什么时候说不清。据说,如今的上清镇已经没有人信天主教,当时能有多少人信呢,估计建教堂者不是照着成本核算的原则办事情的。这么大的教堂,而且敢建在这道家的中心活动区——上清古镇上,大约主要是示威和挑战的意思。
镇上的“留侯第”有许多,大多没有修缮,高大举架的堂屋与暗黑的小房间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大家族的共同生活与小家庭私密性的结合,只是达不到现在要求的干燥与敞亮老太太们回答我们的询问,进来一伙着西装的年轻人,他们问:“你们看什么?”看“留侯第”呗,强调传承与命脉的中国绝不能横空出世、石头缝里蹦出个孙悟空,所以第一代张天师明白地写着是汉留侯张良的九世孙。于是在上清镇恭敬地建着留侯祖庭。如今的祖庭是完全新修的了,为了旅游,将周边的房子都拆去,光秃秃的,虚假得很,好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出镇后的下一站是乘竹筏顺流漂下龙虎山去。龙虎山旅游的季节性极强,每年只有3-5月和9-10月外来的人较多,主要是以上海为主的南方人。这次我们在天师府遇到的唯一一个旅游团是广东来的,而在溪上嬉戏的除了他们都是当地人,所以作为散客在这个季节很不划算,因为下一趟筏钱数是固定的,可载十人的筏子就只包下来。夏天人少是因为竹筏上没遮拦太晒,冬天没人是因为水面上太冷,过山荫下马上感到冷风飕飕,幸亏今天有太阳,大多数情况能被太阳罩住。
上筏时很有兴致,两岸时而茅草繁茂,时而翠峰耸立,还有小径连着石埠,筏过时恰巧有一村妇拉着装了衣服和棒槌的竹篮下河来洗衣服,想起一句评剧来:“小芹我洗衣裳来到河边”,南北方一样的风景。招手打招呼,村妇大方道:“你们过得好啊,游山玩水。”
我们的筏是四个五根一排的单筏拼成的,比较安全,现在所有下溪的竹筏都要求这样,但在溪流中,我们看到一只翘头的单筏正中间支着一付菜担,筏尾是撑长篙的农人,他过溪去到菜园去采鲜,大概国画大师们就是看着这样的风景,酝酿创造出最长于线条表现的国画技法。
大部分时候溪水清浅,可以用篙撑着向前去,并且顺流而下,还可以轻松地看看上行的艰难。对面一只筏子过来,奋力前行的船家望见熟人,还不忘打招呼。一阵热切的对话随着两筏的相背驶去而中止,我问说什么,船家回答:他们村里今晚有戏看,邀我去呢。“还撑筏下来吗?”“不,骑车,不过绕远点路。”
转过一个河弯,一只单筏靠拢过来卖鸡蛋,再往前见一个大埠头——许家到了。群山的夹缝中,只临着一条小河,真是世外之桃源。据介绍此地原叫“焦坑”,现在的大户是来自河南许昌,后迁抚州许源的许姓人家,所以被叫做“许家”。许家原以行船为主,远近闻名。村舍沿山势升高,大多是旧房改成的饭店,主要的生活来源是旅游收入,饭菜都很贵。
两个半小时,加上没有吃中午饭,都有些扛不住,游兴大减,开始为之惊叹的丹霞地貌、清流翠竹渐渐被雷同所误,有些见多不怪的感觉。至仙水岩,筏工说四点半还有悬棺安装表演,我们没有兴趣再等,从龙虎山镇返回鹰潭市。这儿比上清靠近大路边,所以只要4元钱,(比去上清少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