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芬:相信党跟党走 做一切有利于党的事情
蔡瑞芬同志于1956年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后担任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厂长。蔡瑞芬曾经亲历文物修复复制厂的建立与发展,与至少三代技师先后共事,为故宫的文物保护事业付出毕生心力。
蔡瑞芬同志1956年就提出申请入党,1984年批准入党,那时她已经54岁了。虽然入党时间比较晚,但是她在思想上,一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待自己,不论党交给她什么任务,都是很好地去完成。所以她一生也无悔这个选择。
蔡瑞芬同志是江苏无锡人。但她从小在上海长大,从小她就有一个思想,不依靠家庭,不依靠父母,她初中毕业以后考上上海市助产学校,1950年正好上海组织医疗队到上海嘉定一个县城里面为解放军治疗胸病、血吸虫病。她在那里工作了半年,期间立了四等功,被分配到上海市卫生局人事处工作。那里都是部队的转业干部,他们水平高,对党的忠诚,使她很受教育。所以从那个时候,她就对党产生了热情。1956年,蔡瑞芬被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办公室工作,几个月后调到保管部工作,而后她又被调到文物修复组工作,一直到1960年。
那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原有修整组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建立文物修复复制厂,蔡瑞芬同志参与了文物修复复制厂的初期建立。早期的文物修复复制厂从全国各地吸纳技术人才,共设立了裱画、摹画、铜器、漆器、照相、木器、钟表、囊匣八个工种,人员加起来接近60人。蔡瑞芬同志虽然是医学专业,但进入故宫博物院以来,每天泡在车间里,跟着师傅虚心求教,最终八个工种的操作,她都了然于胸。
1963年担任副厂长以来,蔡瑞芬有机会参与若干重大文物的抢修,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和复制工作。
“到1960年,文物局领导认为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修复工作非常重要,从南方苏州、上海、浙江等地方调来了很多高水平、优秀的技术人员。人多了,任务也重了。我们不光是在故宫博物院里抢救文物、修复文物,而且还为全国的兄弟博物馆抢救一些文物,修复重要的文物。”蔡瑞芬说。
从1973年开始,装裱高手杨文彬着手文物修复工作,历时一年有余。书画修复工作极其缜密,首先洗去灰尘,然后用马蹄刀去污,第三步用特定的水油纸加固画面揭去画芯,之后在背面补洞,给画面全色,接着是用平整的鹅卵石将画芯压平、磨平(即压桩),最后一步是重新给画芯加上背纸(即托芯)。1973年,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引来世界瞩目,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复制厂应国家文物局要求,参与修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和帛画。出土的帛书、帛画被水浸染,粘成一块方砖。对于这样的抢修,故宫修复厂无案例参考,以文物修复复制厂裱画组的张耀选为主,全体裱画人员群策群力,最终摸索出一套复杂精密的修复技术。帛书的修复过程极为复杂,首先将成块的帛书放在纱上进行长达几天的蒸馏水浸泡,帛书被一点点泡开,再一层一层揭下放在裱画用油纸上,共八百多张,再一张一张让专家分析,最终装裱成册,包括《老子》《左传》《易说》等20余件手抄本。此次帛书的修复方法为类似出土文物的修复提供了成功经验。对于帛画而言,在对帛画进行清洁的基础上,鉴于其内容为汉代服饰颇具考古意义,在修裱后,又将其进行了复制。
20世纪80年代,文物修复复制厂改编为文物修复厂和文物复制厂,也称东厂、西厂。文物复制厂主要参与一些文物的复制工作,如与英国合作复制代表性的铜器一级文物等。1981-1983年,为响应改革开放政策,应上级要求,文物修复复制厂试点企业管理制度,对复制品进行核算。经过几年的试点,重新确定回原有的制度形式,取消东厂,人员重新分配,同时吸纳技术人才,培养了一批文物保护修复人才,使故宫的文物保护技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蔡瑞芬同志认为文物工作不是一般的工作,它非常严肃。她希望现在的年轻人选择搞文物保护工作,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还要有一个细致严肃的工作态度,对待文物工作不能够有一点成绩就自满,要戒骄戒躁。文物工作重在积累经验,越细致地工作,越能得到更多有益的积累。国家宝贵的文物,那是国家的宝贝,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细致,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有保护文物的思想。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要轻拿轻放。她这一生中,在故宫工作了几十年,经手几万件文物,没有过纰漏破损,她认为这是做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条件。
蔡瑞芬在故宫博物院工作30余年,见证了故宫修复复制厂的建立与发展,为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培养了几十名优秀的技术人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她决定永远要跟党走,听党的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