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和旅游 融合的一个范例
学生们在老街长巷观看老扬琴表演 王吉祥 摄
前不久笔者到山东省东营市调研,走访了利津县一个叫“老街长巷”的非遗一条街项目,详细考察之后,觉得这个项目有特色,接地气,烟火味十足,对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抓的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工作有一些启发意义,尤其对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路子,是一个值得推荐的范例。
“老街长巷”中所谓老街,其实是利津县南岭村的主街。所谓长巷,是说这条街市很长,大约有5公里,从黄河北岸,径直向北延伸,直抵人口集中物产丰富的盐窝镇腹地。南岭村是明清时期就非常有名的一个古村落,是黄河古渡口,交通便利,物阜民丰。早在几百年前,此处便是著名的盐场和黄河(大清河)入海口的货物集散中心。晚清以后,此地成为黄河边的著名码头和商品集市,系黄河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和拓荒文化集中融合发展之地。利津县文化和旅游部门看中了这个村历史底蕴丰厚,文化遗产丰富,地方特色浓郁的优势,集中力量打造了以非遗传承保护为重点的“老街长巷”非遗一条街项目。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条老街集中了省市县三级非遗项目62项,上百位传承人大多数都是本村或附近村的村民,真正做到了生产和生活兼顾,体现了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笔者在走访中还发现,这个项目的建设突出了一个“巧”字,没搞大工程、大投资,一切着眼实际,因事而为。项目一共建设了60多处非遗场馆,全部利用闲置民房巧妙改造而成,没有新建一处房舍。建筑材料多是村民建新房时从老屋拆下的旧木料、旧砖石。老街区的断壁残垣用废旧物料巧妙修补,街道的形象墙和外立面全部是草色泥巴和黄土颜料喷涂,有一种怀旧古朴之美。在街巷的整体设计方面,采用墙绘、微雕和大写意符号等方式构建朴实而简洁的风格特色,节省物料,节省投资,还原历史风貌,避免了大拆大建和华而不实的媚俗趣味,使得这条老街有一种真实而朴素的美学意味。
“我们对全县特别是南岭村非遗项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整理挖掘,把筛选出的非遗项目分为三类,以培植非遗项目的原生土壤为总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炳兰讲起创建“老街长巷”项目时,对非遗项目的设置和保护经验头头是道。
赵炳兰说,对于当地最有特色的“北岭丸子”和“南岭豆腐”,他们进行了深度传承和产业延伸。这两个项目秉承传统工艺,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销售半径能辐射周边村庄。“老街长巷”建成后,对南岭村原有的非遗项目进行了就地提升和市场推介,项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活力不够的项目实施市场化转化,激发项目传承内生动力。比如“炒蟹豆”“煲其子”“烧补饥”等工艺,呈现“偶尔为之,不为大多数人知”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他们对这些项目进行了市场化包装和推广,在“老街长巷”设置展示专区,并对食品进行包装,现在已成为“老街长巷”的明星产品;对于濒临失传的项目,实施创造条件、价值引领的方法进行抢救性保护。当地传统戏曲“老扬琴”项目已有300多年历史,近年来,“老扬琴”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在“老街长巷”搭建老戏台,提供多种便利,安排演出场次,让传承人在掌声中受到鼓励,在演出中找到价值。
其实,就南岭村本身而言,除了靠近黄河和历史文化古村之外,在自然资源和地理交通方面并没有多少亮点,可以说资质平平。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农村集市上,打造出了人气兴旺、特色鲜明的“老街长巷”项目,其原因在于当地文化和旅游系统善于挖掘和整理几十个非遗项目,主打“非遗牌”。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常光兴说,“老街长巷”非遗一条街运营一年多来,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十里八乡的村民采购参观自不必说,许多城市中的市民为寻幽探奇、找回儿时记忆,也慕名而来。今年春节之后,参观人数逐步上升,青少年游客逐渐增多,文化魅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周边的七龙河风景区和北岭果蔬采摘园也因此而受益。目前,东营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也把“老街长巷”编排到全市多条旅游线路之中,带火了周边的一批旅游项目。
作为一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范例,短短一年多,利津县“老街长巷”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给笔者带来一些思考。
其一,做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这篇文章需要拓宽思路,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许多思路值得借鉴,给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带来许多新机遇。黄河岸边,垂柳依依,人们驱车而至,看到一个古老的街区,一个朴茂的村落,可以参观50多个非遗项目。在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中,人们既享受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也享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感受到了劳动之美、创造之美和生活之美。一个小小的非遗传承项目,融入了文化和旅游的“三美”。
其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非单纯地做加法,而应该做四则混合运算。文化和旅游融合是一个化学过程,需要有机融合、深度融合。各级各部门对待文化遗产不能就保护而保护,应该在转化和利用过程中,更好且更见成效地保护。利津县推动古村落南岭村规划建设的“老街长巷”非遗一条街项目,固然是为了非遗保护传承,但也并不是单纯地保护,而是考虑到吸引更多的农民学手艺、搞经营,在家门口挣钱,把更多的非遗项目自觉转化为生产生活需求,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老街长巷”项目让60多个鲜为人知的非遗项目从大地深处走进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其三,在广大乡村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定要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关键是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利津县实施《非遗项目向旅游产品转化“金种子”工程》,精选具有黄河口地区特色的非遗项目,重点打造“老街长巷”,集中品牌优势,推出了“老街长巷”食品、手工艺品和民间医药等产品32个,销售供不应求,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渠道,不得不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项有益实践和探索,其经验做法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作者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