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路神来

旅游资讯 2022-10-28 06:08www.16816886.cn张家界旅游

我们抖落一身尘土和喧嚣,把自己放逐于巴山渝水,驰骋飞翔。山侧目,水波漾,雾萦绕,向远山、向巫峡。

踏进巫山县城,顿觉这里有一种神秘的气息,让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诗人屈原汨罗自沉的凝重、楚人宋玉《高唐赋》的幽梦、三峡大坝建成后“高峡出平湖”的奇观……然而,此行长途跋涉慕名前来,却不是因为亦真亦幻的传说,而是想要循着那条“之”字拐天路,探访人世间的神奇。

山间腹地,阡陌纵横,梯田相叠。站在鸡冠梁观景处,清晰可见在飞瀑清泉掩映下,下庄村孤悬井底,四周背倚千仞绝壁,仰望万丈山巅。

“从‘井口’到‘井底’,垂直距离逾千米,仅有一条逶迤在绝壁上的‘一百零八道拐’通往外界。老百姓说,走在那条路上,‘上山脚发抖,下山头发昏’。几十年来,爬山摔死的乡亲就有二十多个,更不要说每年上万公斤粮食卖不出去、几百头猪运不出去,老百姓世世代代都盼着能有一条路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陪同我们前往的巫山县竹贤乡党委书记曾云峰介绍道。

回味着曾书记的讲述,我们踏上了通往下庄村的绝壁天路。来下庄前,我曾在媒体上多次见过关于这条道路的报道,人们感叹于它的神奇,感慨着它的雄伟,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条路之后,才发现最贴切的描述远不止这些。

穿行在约4米宽的公路上,一边是壁立千仞的垂直崖壁,另一边是无法直视的万丈深渊。云雾漫天,车行在蜿蜒迂回的山路上,每一个拐角处都似乎是到了尽头,却又突然出现“之”字形大拐弯,让人的视觉和心理都猝不及防,情不自禁地抓紧了车上的保险带,更在手心捏了一把冷汗。

也不知拐了多少个弯,这段8公里的路终于结束在下庄村的村口。我刚长长舒了一口气,却感受到另一份沉重。

径直走进下庄人事迹陈列馆,钢钎撬、雷管炸、两脚蹬……二十多年前乡亲们使用的开路工具一一展现在眼前,好似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场景。

你看,身强力壮的下庄男儿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荡、壁上爬,凿炮眼、敲石头,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敲打,倔强地问天要路,把路一点一点向前推进。

你看,山谷之中,留守村里的妇女忙着做饭送饭,全村没有一个人闲着,毕竟,这是全村人的开山路,更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幸福路。

你再仔细看看,在“下庄筑路英雄谱”中,满满当当地镌刻着102位当年以生命挑战悬崖的普通村民的姓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沈庆富、黄会元、刘从根、向英雄、刘广周、吴文正6位在下庄筑路工程中倒下的英雄。其中,留下图片影像的仅有黄会元一位。

我的思绪顿时飞回昨天参观的巫山博物馆。在该馆一楼大厅的巫山县脱贫攻坚成就展中,播放着黄会元父亲得知儿子遇难后的一段影像资料。老人的话语再次萦绕在耳边:“因开山凿路死了不怨公家,哪怕我儿子死了,我也期望大家再努力一把,我们公路修通了,就摆脱这个贫困了……”

就在这层峦叠嶂的群山之间,一群又一群大字不识的下庄人,用铁锤钢锨,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二十多个“之”字拐,以时代楷模之精神,刻画出“与天斗,向死生”的传世杰作。

凿出的是若干个“之”,立起的是大写的人。下庄百姓铸就的鬼斧神工之作,是流芳百世的珍品,更是博物馆新时代的镇馆之宝。

香烟袅袅,芳草萋萋。

经过脱贫攻坚的持续用力,如今的下庄处处可见整整齐齐的楼房、干干净净的院落、郁郁葱葱的果树、接踵而至的游客。村民们脸上满足的笑容,似乎在叙说他们的生活已迈上甜蜜的康庄大道。

然而,下庄人的勤劳和朴实并没有因为名声大噪而改变。车行山间,随处可见高山陡坡、沟壑纵横之间,处处有十来平方米的巴掌地和忙碌的村民。

土地被收拾得平平整整,拉得笔直的数条地膜上,翠绿的嫩芽在风中摇曳。乡亲们弯腰仔细察看,蹲下用手搓捻着土壤,打扫着杂石野草,像极了照顾婴童的模样。

我不禁感叹,千百年来,人们习惯用种植的方式表达对土地最深的热爱,巴掌地虽小,但是只要油润的泥土里长出旺盛的小生命,乡亲们收获的就是一份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幸福。

走出下庄村愚公讲堂的小平房,不远处一位妇女吸引了我的目光。

她正俯身拔菜,身前同样是一块巴掌地,地里挨挨挤挤地长满了青菜。看得出来,这是农妇在屋前花坛里特意开辟的一块青绿。

“这是毛支书的妻子王大姐,平时身体不太好,就在家干点简单的农活。”同行的村干部介绍说。

毛支书,就是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相林。正是他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凿出了一条“天路”。2021年2月25日,毛相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我赶紧走到王大姐跟前,表达对他们一家人的敬意。眼前的这位农家妇女,一头花白的短发,历经风吹日晒的脸庞有些黝黑,眼角皱纹明显。走在田间地头,你一定想象不到,这就是胸挂“时代楷模”荣誉奖章的英雄之妻。

在下庄村考察过程中,村干部还告诉我,目前全村种植纽荷尔柑橘650亩,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的主渠道之一,而这里面也有毛相林家人的一份功劳。

原来,当年路修通之后,县里的农技专家就告诉毛相林,下庄是一个种植纽荷尔柑橘的宝地。但是,对于世世代代都以种土豆、玉米为生的乡亲们而言,要破天荒地种橘子,能不能卖得出去?能挣多少钱?村民心里直打鼓,大家都在等待观望。

看到这样的情形,毛相林的儿子毛连军站了出来。原本在城里打工收入稳定的他,自费到外地学习技术,携家带口回到村里,自己先种上10亩柑橘,同时还无偿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支持。

看到有了先行人,大家心头的石头这才落了地。如今,毛连军成了村里管理柑橘的一把好手,要是在山坡果林间,看到一个手把手教村民打窝种树的男子,多半就是毛连军。

在古文中,“之”字常用作助词,连接词句周遭。当我们感慨于毛相林带领村民铸造“不信天、不认命”的人间奇迹时,也感动于在他周围的亲眷家人。正是有了他们的鼎力支持和默默奉献,才成就了“当代愚公”的传奇故事。

我生长在苏北的里下河地区。还记得小时候,身为村支部书记的父亲虽然事务繁忙,但常会来我们村小转转,打探学生读古诗、写大字的情况。所以,后来我不论到哪个扶贫乡村,都会留意当地基础教育的状况。

此行下庄前,我曾专门查阅了资料。以前由于道路崎岖、信息闭塞,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下庄村仅培育出1名大学生、5名中专生。如今的下庄孩子,学习环境如何?是不是可以得到与城里相差无几的教育?还有那些从下庄走出去的年轻人,他们现在的发展还好吗?

带着对年轻一代的关注,我们此番考察的重点之一便是村里的教学点。刚走进平整干净的院坝,便听到教室里传出老师的授课声。走近一看,教室里整齐坐着十来个孩子。看到我们,孩子们纯净的眼睛里有一丝羞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站在讲台上那位约莫20岁的男老师,却是一脸明媚,镇定自若地操作着多媒体课件,讲述着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我想,这一定是一位出过大山、见过世面的男儿。

目睹了窗明几净、设备齐整的教学环境,我们不忍心继续打扰孩子们的学习,快速离开了教室。真是如我所料,后来,同行的同事告诉了我一段这位老师的故事。

下庄村开始修路的时候,村里有一个男孩只有5岁。在男孩的记忆中,比他大四五岁的哥哥姐姐们要想读初中,就必须背着书包、带着玉米和咸菜,爬上“一百零八道拐”去镇里,经常是早上天不亮出发,快天黑才走到学校。路险,又苦,很多人都辍学了。相比之下,男孩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等到自己读初中时,路已经修好了。那时候,条件好的孩子可以坐车上初中,但男孩家条件不好,仍是走路上学。后来,男孩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大学,在外工作几年后,因为村小缺老师,在毛支书和父亲的召唤下,他毅然舍弃月薪六七千元的工作,回到了下庄。他说,下庄的土地养育了我,下庄的土地更吸引着我。

这个男孩就是站在讲台上的授课老师,彭淦。

听了同事的讲述,我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不仅是感动于彭老师的反哺感恩,更是因为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下庄村接续发展的年轻力量。

这两年,下庄村返乡的村民越来越多,两百多名外出务工村民,目前已有一百余人选择留下。除了彭淦,还有说服女朋友和自己一起回来,在网上直播带货下庄农产品的毛连长,更有大学毕业后,立志把下庄农家乐做成精品工程的袁家姑娘……

据查,甲骨文的“之”字是脚离开地面的示意图,由此产生“往”的含义。今天,当我们看到更多的下庄年轻一代,沿着父辈开凿的“之”字路,阔步前行在致富路和振兴路上,不由得倍感欣喜欢畅。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这是毛相林动员村民修路时说的话。

是啊,创造人间奇迹的从来都不是那些苍天神灵,而是这些不向命运低头的平凡英雄!

山依然高耸,那是下庄人挺起的不屈脊梁;路还在蜿蜒,那是下庄人留下的神来之笔。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86.cn 湖南旅游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旅游攻略|旅游景点|湖南旅游|张家界旅游|凤凰旅游|湘西旅游|长沙旅游|旅游费用|衡山旅游|衡阳旅游|岳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