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湖黄浪两相依 河南三门峡黄河游记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西部,坐落在西安、洛阳两大古都之间,自古就是东西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名胜古迹遍山,山川风光秀丽,是黄河之旅的一条黄金线路。
登上一百多米的三门峡大坝,西眺黄河,浩浩淼淼,无边无际,云雾弥漫,神秘莫测。“一桶水,半桶沙”的黄河,在三门峡被拦腰斩断,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东望峡谷,峻拔峭立,黄河之水穿峡而过,奔腾呼啸,一泻千里。相传,远古时黄河滚滚东流,行之此地被峡谷巨石所阻。大禹治水,高举利斧,劈开礁石,疏通河道,形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谷由此得名。如今的三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雄伟壮观的三门峡拦河大坝。
站在大坝上,可以看见下游湍急的河水之中,一座小石岛破浪孤立,巍然不动。这,就是被誉为象征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性格的“中流砥柱”。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千百年来。它始终屹立于黄河急浪之中,铁骨铮铮,永不沉沦。石柱上刻有“朝我来”三个大字。字从何来,说法颇多,已无从考究。然而,作为古代梢公行船的航标,它指引着船夫们躲过暗礁、险滩,穿越急流峡谷。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在石柱上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千古佳句,为这块普通的石头做了最好的诠释。
如今,游人可乘黄河游轮,行使于碧水之间。大坝截流后,上游的黄河清波荡漾,两岸景色千姿百态,粗犷雄伟。深没于水中的柳枝,随风摇曳,宛如少女的秀发,含情脉脉。横跨两岸的黄河大桥,犹如一道彩虹,蓝天白云之间,诗情画意,醉人心扉,真是一曲唱不完道不尽、风光迥异的黄河颂歌!
时值深秋季节,大坝拦洪蓄水,碧水如茵,青山对峙,湖光山色,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听导游讲,每到春秋两季,野鸭、大雁、白天鹅等鸟儿,舒展美丽的羽翅,成群结队地飞临水面,啾啾鸣叫。纷至沓来的游人,扬帆荡舟,个个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欢乐的笑声在空中回响。时有渔船沐夕阳而归,渔人、游人一问一答,顿生渔舟晚唱之妙境。
位于灵宝市郊的荆山黄帝陵,相传是黄帝骑龙升天之地。当年,黄帝为给这里黎民百姓救死扶伤,采荆山之“铜”,炼就灵丹妙药,拯救百姓疾苦,由此驭龙升天。后人为纪念这位先祖,筑冢祭奠。无论是美丽的传说,还是历史文献有具可查,黄帝作为华夏始祖,留给人们的千古基业,都永垂青史。
站立于黄帝陵侧的“鸡鸣台”,举目东眺,秦函谷雄关,古风犹在。
函谷关,地处长安古道,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时所建,其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关城东西长七公里,两侧绝壁陡起,山势险恶,关道置于其中,崎岖狭窄,仅容一车通过,人行其间,如在函中,素有“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和“一夫当关,万丈莫逞”之说,此地自古烽烟四起,英雄争雄。据载,公元前二四一年,楚、赵、魏、卫诸国合纵攻秦,到此不战而退,可见其险峻。
函谷关遗址中现存还有望气台、太初宫、鸡鸣台、函谷夹辅等古迹。从发掘出的兵器库、城墙遗址中,可见当年金戈铁马,战车辚辚的征战景象。
古朴、雅致的“望气台”,是为纪念春秋时代道家始祖老子出函谷关所建。当年老子为图清静,西出函谷,入西域隐居。函谷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真人过关,整日登高观望。及至老子骑青牛来到关前,尹喜盛情挽留,请老子著书留篇。老子无奈,拿起刀笔,在竹片上刻下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为纪念这位中国古代哲学大家,后人在此修筑望气台,在老子著经处建起了太初宫。唐代大诗人杜甫据此写下“西望瑶池降天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的名句。当地百姓至今还保留着“正月二十三,老子过函关。家家贴青牛,四季保平安”的习俗。
一日游尽三门峡,实在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斜阳渐渐西下,我们结束了短暂的游览。充满野趣和史诗般辉煌的黄河游,神秘、够味,让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