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青朴修行山 感受内敛的文人气质
如果阿里似一幅壮观的泼墨山水豪情万丈;金秋的川藏线就是一幅大气磅礴的金碧山水;甘南、青藏线在广博中也透着沉稳的浅绛之美淋漓抒怀;则以温婉俊秀内敛不张扬的文人画气质缓缓将藏地的虔诚以清淡之笔直抒胸臆!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从三年前一档介绍山南的节目中我知道修行山开始,就执着的认为有一天我会来到这里,也许会把自己放在这里,也许只做旁观的过客,但我一定会来。不刻意,却始终藏着心愿。在阿里返回拉萨的第二天,我独自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
我在慢慢靠近,那遥远的“自由地”,将自己置身其中,坐看云卷云舒。
修行地位于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寺东北方向8千米处的瑞山的山腰,海拔4300米。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三面环山,两侧的大山像两只巨手将环抱,正南面敞开处正对着雅鲁藏布江的宽广河谷。由于深居大山深处,且溪流潺潺植被茂密,修行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气候温和。站立山中,身边是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远处几千米外网状的江河道和江边巨大的金色沙洲皆清晰可辨,是一处风景气候皆佳的所在,这大概也是历代以来众多高僧大德和凡夫俗子都将这里当成修身悟法圣地的原因了。
据传说,历史上曾在此修行过的寂护大师、莲花生大师、藏王赤松德赞和“桑耶七觉士”之一后来成为著名的金刚乘大师的白若杂那等,也在此处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圣迹,最主要的是位于山顶的莲花生修行洞格乌仓和下面的措杰洞、法王洞、鲁堆琼钦洞等。另外,由于郎达玛灭佛而导致的佛教前弘期结束,许多受到迫害的寺庙僧人将许多宗教经卷和文物都埋藏在此山中,成为后弘期以来许多高僧大德和寻常修行者发掘出的珍贵典籍,谓之曰“伏藏”。时至今日,据说还有许多的“伏藏”埋在大山深处,在等待着有缘有德之人的发掘。山上下,还密布着许许多多的石雕像,造型古朴典雅,传说这些雕像都是从石头上自然显现出来的,因此又叫“然炯”,翻译过来就是“天然形成”的意思。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不知该如何道出访修行地之后的心里感受,幻想和实际的落差让我不知该从何说起,四个月了就将这种微妙的变化一直搁着。
来山南之前我确实有过美好的设想,想自己带着干粮和睡袋以瑜伽静修的方式在山上小住一段时日,真正融入青山绿水中,或参禅打坐,或拍照走访,给自己一次身居世外的体验。至少停留的瞬间不拘泥任何于形式而是慢慢静下心来,因为心到达的彼岸才是真正的自由地。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挤出三天时间留给此行的山南。然而仅仅一天,在嘘喘着拜访过这里大小几十个修行洞,看过这里形色的修行者后我发现自己原来是个盲目的“镀金者”,我只是那些揣着各自的经历来此寻找净土的其中一人,我知道我们永远都不会属于这里。
我想我懂了他们,或者是明白了我自己。
虽然从未来过修行山,但它仿佛在另一个空间曾传递给过我慰藉和憧憬般的亲近!
第二日凌晨五点半,我摸黑起来。这条路不比在阿里走过的路省力,崎岖而颠簸。大约五十分钟后来到半山腰,来过这里的朋友嘱咐我们一定要跟着当地人走,不然会迷路。从半山徒步一圈需要五六个小时,山路并不好走走,修行者的所有用品都要她们自己背上山来。山上一路走过没见到其它游客,即使有来朝圣的,也多是拖家带口的当地人。
修行地由于近年来朝圣和观光者越来越多,现在在山腰的佛堂旁边修了一个可以提供简单住宿的小招待所,只有六张床位。还可以在山上自己搭帐篷住。招待所旁边一间房就是一个小卖部,你可以在那儿买些罐头、饼干、方便面一类的,山上是没有餐厅和饭店的,这些就是你的食物了。招待所里面还有一个小厨房,可以提供开水。
早听说在藏密修行中有男女双修的传闻,而瑜伽典籍中昆达里尼能量提升也确有其事。同为性能量的提升都被传扬的神乎其神。在印度性爱的雕塑中人们不必掩面羞涩的接受人类对生殖的崇拜,但佛教本该是禁欲修行的呀!我和多数人一样没那么容易理解这种男女同修的事实了。若不是亲历青浦,看到双修的佛造像,壁画,包括疑似的双修洞,我几乎只会当做不可相信的传闻了。
拍他们修行的空间时,打扰了他们的宁静。一位女尼疾步追了出来,却只是啊啊做语。我知道自己的举动令她不安了,忙鞠躬道歉的退远。
遇到一个自搭帐篷修行的人,对于我的来访他到很乐意配合,每拍一张他都要我回放给他看,样子很可爱。这位行者很时尚——帐篷、矿泉水、接纳的眼神。
青浦,让你觉得时远时近!
在一个石洞旁,一开始我并未注意到石洞里面有人,是看到一双正在捻着佛珠的手。我未曾想到在这样一个低矮的石洞内会有打坐修行的人。更难想象她怎么睡觉、吃饭、怎样经历寒冷。
一同上山参拜的一家人很虔诚,一路上都在告诉我转山的规矩,哪里是佛曾留下痕迹的地方,哪里需要叩拜。她说这里的修行者都很受人尊敬,甚至有些修行者随着食量逐渐减少几乎已经不进食的了。
头一次看到整洁、绿意盎然的经房。我原以为修行者的生活很苦很枯燥,不经意的一瞥却让我在这绿意中感受到一丝轻松快意!
半山的寺庙,居住的都是尼姑,有些芳华正茂。
在山上,遇见一位女尼由窗探出头来,一看就知道她不是藏族人。清秀的面庞,似水般干净清透的眼睛,我刚想举起相机,她便收回头再也没露出来。后来我跟同行的当地人打听,他们说她从四川来。
我问:是什么人都可以来此地修行吗?谁盖的这些经舍?他们回答说:你也可以在此修行,长期或短期都行,有些房屋是前一代修行者留下的。看到那些住在木屋、石洞、简易帐篷,我想我是没有勇气留在这里的。
生活不是要你忍耐寂寞,也不是去及时行乐,而是能在寂静中清晰地听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七个小时后,我下山离开。告别这些离苦得乐的真行者,有些茫然……
有时我们不断的给自己垒一道墙,以为围住自己就隔离开痛苦,岂不知围住自己的同时也隔开了尘世,而尘世才是最广阔的栖息地。
不久前和年逾古稀的老师在一次畅谈中,几度潸然。老师刚从新疆采风回来,创作欲望不减当年,作为学生非常惭愧早早就搁笔游山玩水乐不思蜀。老师赋予智慧的禅诗如玄机道破令我茅塞顿开!
回望,不再为那些所谓的形式纷扰。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栖息地,那里是一片净土。无论天堂尘世,享受生活,学会生活,学会爱,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爱的流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