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里寻味“北京毛猴”
2月6日,大年初六,北京南锣鼓巷内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来往的市民、游客品小吃、赏民俗,节日氛围浓厚。
南锣鼓巷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之一,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驼背人,而得名“罗锅巷”,后改称“南锣鼓巷”。如今,这条不足800米的小巷内藏着许多北京特色的民俗文化。“因为疫情,北京这两年都没有庙会活动,我们就来南锣鼓巷逛逛,找找北京的年味。”游客于女士笑着说。
来自北京昌平的中学生小王,趁着假期与同学结伴来到南锣鼓巷游玩。北京王氏毛猴工作室内惟妙惟肖的毛猴一下就抓住了她们的眼球:“这只猴子正在绣花,做得真精致!”
毛猴作品 曹雪文 摄
毛猴在北京已有约200年的历史,据传第一个毛猴由清朝一家中药铺的小伙计制作出来。当年,小伙计因挨了账房先生的骂,就用蝉蜕等药材黏了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出气,因形象生动受到许多人称赞。中药铺老板从中看出生意经,就将蝉蜕、辛夷、白芨等中药单独包装出售,称为“猴料”。久而久之,买猴料黏毛猴就成了北京年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姚记炒肝、庞各庄西瓜、冰糖葫芦等一系列北京特色的毛猴,构思精巧,自然灵动,深受欢迎,不时有游客上前询问价格购买。北京王氏毛猴工作室的周姐介绍:“毛猴是老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品,以蝉蜕、辛夷等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小巧精致,展现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许多游客会买来留作纪念,或送给家人及朋友。”
毛猴制作看起来简单,制作工序其实很复杂,要经过题材构思、选择材料、制作道具、毛猴黏制等多个步骤。“除了要有创意,毛猴制作还要有耐心、坐得住。”北京王氏毛猴工作室负责人王竣石说。
游客现场体验制作毛猴 曹雪文 摄
王竣石介绍,除了购买毛猴成品外,游客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毛猴。“我们还与北京各个旅行社及学校等展开深度合作,开设研学体验课程,让毛猴这一传统手工艺品走进课堂,让更多孩子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竣石表示:“疫情对旅游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但也给了我们安静创作作品的机会。新的一年,我们希望能继续踏踏实实地做作品,把北京毛猴这项手艺做好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