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永不熄灭的烽火 息烽集中营
高原初夏,多雨的季节。记者随着肃穆的参观人流,再次走进息烽县城南阳朗坝上的息烽集中营旧址陈列馆。
半个世纪以前,在这块浸透先烈鲜血的无名土地上,一群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与黑暗势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争,写下了一部部惊天泣地的壮丽诗篇。
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设立的一所秘密监狱,由设在阳朗坝的本部和玄天洞囚禁处组成。它的前身是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军人监狱”。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被捕,囚于南京“军人监狱”。“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命军统将这批特殊囚犯内迁到武汉,不久再迁湖南益阳,最后转移到息烽秘密关押。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到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220多人,其中有600多人被杀害和折磨至死。
息烽集中营是当时军统所设三所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关押人员“级别”最高的一所。军统特务将重庆望龙门看守所称作“小学”,将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称作“中学”,息烽集中营则被称为“大学”。“案情”重大的革命志士从“小学”转囚于“中学”,再进一步转囚于“大学”,特务们称之为“升学”。
“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走进旧址英烈事迹陈列馆,犹如重读一部血与火交织的史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在我们童年时就已熟悉的英烈的名字。著名革命历史小说《红岩》和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座特殊的“大学”里。
历史将永远记住,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一家在息烽城南高山之巅的玄天洞内,被单独关押8年。
《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烈士,在这里领导着难友们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如今,他亲笔刻下“先忧后乐”四字的核桃树仍挺立在院中,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更加郁郁葱葱,令许多参观者在树前伫足凝思。
巾帼英烈张露萍等7名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打入军统电讯总台,监听、搜集了大量情报,为革命做出了特殊贡献。被捕后,他们都关押在息烽集中营,1944年被集体杀害在息烽快活岭下。张露萍烈士牺牲时年仅24岁,展板上粲然的微笑书写着永恒的美丽。
为人们所熟悉的“小萝卜头”宋振中是共和国最年轻的烈士。1940年,他在襁褓中就随父母一起被捕,在息烽的铁窗中度过了童年。
还有罗世文、车耀先、黄显声、马寅初等一大批著名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志士,在黑暗的囚牢和敌人的酷刑面前,英勇不屈,正气浩然。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忘我的牺牲精神和不朽的革命气节,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使息烽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城声名远扬,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
1988年,国务院公布息烽集中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贵阳市将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列为当年15件实事之一,投资400多万元修复了集中营营区旧址,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玄天洞杨虎城将军囚禁处也修复开放。一个占地80多亩,包括英烈事迹陈列展、营区、烈士陵园和玄天洞等“一线四点”参观线路的大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初具规模。前不久,息烽集中营旧址被中 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陈列馆馆长杜兰江介绍,随着近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热潮的高涨,息烽集中营旧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中共贵阳市委将旧址作为全市党员教育活动基地,明确要求全市机关、学校都必须到旧址参观学习,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旧址修复开放第一年,参观人数就突破10万人次,4年来共接待参观者40多万人次。
记者当天在馆内遇见专程从北京、广西和广东来息烽参观的三批参观者。广州白云国际集团公司机关党委的王顺宏说:“当年蒋介石选择息烽设立集中营,就是想取熄灭革命烽火之意。但是,这烽火永远不会熄灭,它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陈列馆的留言簿上,记者还摘录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阿兰·布罗迪参观后的一段留言:
“50年后的今天,这里静悄悄。
“让我们牢记过去。
“希望新世纪的儿童,不再经受父辈的痛苦和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