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拜谒 追思先贤 拜谒龙门司马迁祠墓
我因会议前往陕西省韩城市,拜谒了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故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他10岁开始学习古文诗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他开始撰写《史记》。后因其为被迫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述,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记》被后人称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还撰写了《报任安书》一文,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著书的抱负,也是他凄美和悲壮人生的光辉写照,为历代所传颂。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310年)。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沿着古人铺就的石板路台阶,循着司马迁祠墓建筑群自下而上,但见多处牌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
前行不远,便是第一道大门,门匾上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乃当代书法大师启功手笔。进门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沿叠满历代莘莘学子、志士仁人脚印的石板路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再沿砖石铺设的古道,经上书“史笔昭世”的祠院山门,攀上99级台阶方才进入祠院,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院内前为“献殿”“寝宫”,后为司马迁墓。其墓为砖箍圆柱体,形如蒙古包,内填封土,上植古柏,五枝并茂,寓意“五子登科”。墓体周围镶嵌有“八卦”砖雕图案,意在赞美司马迁的超人睿智与非凡才华,讴歌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抱负与卓越功业。
整个祠墓坐落在韩奕坡悬崖之顶,古柏苍郁,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登其巅,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水环抱,气象万千。雄奇壮观的建筑形制,开阔秀美的自然风光,映衬出司马迁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历史功绩。
司马迁无愧于中国文人的“胆”和“根”,登临拜谒,追思先贤,我不禁肃然起敬,对着司马迁祠墓肃立瞩目,顶礼膜拜。一代史圣,长眠于此,其史笔犹如这参天古柏,永远矗立在天地之间,启迪昭示着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