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悬崖峭壁之上 司马迁祠墓游记攻略
从文庙出来,下一个目的地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迁祠墓。
在文庙东边的一个街口等了一会儿,我们坐上了一辆传说是旅游公交的小巴车,车前的牌子上写着“大禹庙-司马迁祠墓”,票价2.5元/人,祠墓门票价格35元/人,像文庙一样,学生证研究生证都是可以半价的.....
在到达司马祠墓前,先抄一段书中的介绍吧: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淡之子。二十岁后开始云游,足迹遍布祖国南北,到处采集传说,考察风俗。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得读史官藏书,他遍读宫中藏书,搜集资料五年,于公元前104年开始著《史记》,后因李陵案牵连,被汉武帝处以“腐刑”,但他坚强的活了下来,在他55岁那年(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这部巨著共130篇,52万字,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并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影响十分深远。鲁迅曾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祠墓位于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芝水环绕,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
进入正门,首先看到的便是一条古车马道,由大石铺设,依山势坡度上升。
顺着司马坡道前行,高大牌坊上书“高山仰止”;第二道山门书“史笔昭世”;第三道山门书“河山之阳”,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第四道山门位于台阶尽头,上书“太史祠”。山门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
进入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而这个塑像也很有些传奇色彩,从正面看,塑像的头部略向北方偏转,传说是由于李陵的墓地位于司马墓祠的北方,而司马由于挂念李陵,因而在修成之后,一夜之间塑像面向北方。正殿之后便是司马墓,墓为圆形,系元代修建,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题“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
不过,在司马迁祠墓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这些历史资料或者文物,而是偶然间听到一个导游小姐介绍的,关于“同”、“冯”两姓的由来。
司马迁的子孙后代,世居韩城鬼东乡徐村,村中有清代嘉庆二十二年立的一块石碑,上刻:“维兹同族,世传司马……改姓同、冯二氏,返归故里,徙居徐村。”该村并无一人姓徐,而村民对徐字的解释为:“徐,余二人也。”那么剩下了哪两个人呢?不是两个人,而是两支人——村中的“冯”、“同”两姓。
徐村里最盛大的节日并非春节,而是清明。每到清明,“冯”、“同”子孙便会大拜祖先。不同姓氏的人们竟然在同一个祠堂里祭奠祖先,这样的事情只可能出现在徐村。因为“冯”、“同”子孙,都血出一脉,他们共同祭奠的祖先正是司马迁。东汉年间,司马后人担心九族有患,来到了这里,长房将“马”字加两点姓了“冯”,次房将“司”字加了一竖姓了“同”,而后给此地起了个名字—续村,后改为了徐村。在这里,冯、同两姓千百年来仍旧保持着互不通婚的习俗,这一禁忌直到1963年才首次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