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雕塑的艺术宝库——响堂山石窟

旅游资讯 2022-10-28 06:08www.16816886.cn张家界旅游

  出邯郸向南,沿一七国道至马头转向西去,便是通往响堂山石窟的马峰公路。马峰线南北望去是广袤的平原。而路的西端横亘在面前的则是一道雄浑壮厚、绵延不断的大山。山上有巨石,状若鼓形。于是,当地人便把它叫作鼓山了。著名的响堂山石窟便是开凿在鼓山之上。

  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现存大小石窟三十余座。佛教造像四千三百余尊。一九六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著名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同为一批。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北朝晚期也就是东魏北齐一代的佛教雕刻艺术;佛教和佛教雕刻艺术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早期的佛教雕刻大多呈现出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从响堂山开始,佛教雕刻艺术开始步入了中国化的进程。到了唐代已经形成成熟的汉式的佛教雕刻。响堂山的重要作用便是承上启下,开启了唐代造像的先河。响堂山既保留了早期佛教的造像特征,同时也创造出著名的三大石窟中没有的新式样,这就是响堂山石窟独有的魅力。

  北响堂山石窟中雕刻最精美的便是大佛洞。大佛洞高十二米,进深和宽大约也有十二米左右,是响堂山石窟中规模最大、雕刻最精,可以说是最为壮观的一个洞窟。也是响堂山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早的一个洞窟,它的开凿年代大约在东魏晚期(也就是公元六世纪)。主体工程的完成在北齐初年间,距今已经有一千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大佛洞洞窟结构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在方柱的正面雕刻出了一个大的佛龛,在它的两侧还有类似的两个大佛龛,每一个龛内的中央均雕刻着一个大的坐佛像,佛的两侧站立着菩萨,专家们把这样的佛像组合叫做“三世佛”,也就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在佛教中有横三世和竖三世之说,这里的组合便是竖三世佛。

  洞窟内精美的雕刻,除表现在佛像、菩萨像等人物的雕刻外,还有那些分布在墙壁上的装饰图案,这种形式很类似于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叫覆钵塔。专家们把这种佛龛的形式也叫作塔形龛。塔形龛是响堂山独有的。塔形龛内现存造像为民国年间补刻,虽然年代较晚,但这些雕刻也异常的精美,可以说,它也代表了当地民国雕刻的最高水平。塔形龛最下面雕刻有供养天人,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雕刻技法非常的奇特,类似现在的剪影效果,只雕刻出了人物的外轮廓部分。专家们把它叫做物象外减地平浮雕。这种雕刻技法在全国的石窟中,也只有在响堂山这里才能看到。

  响堂山南去十五公里便是南响堂石窟。南响堂石窟临河而建,依山傍水,可谓天设地造,鬼斧神工。寺院内古塔插天,钟声缭绕。天下寺院皆以晨钟暮鼓为号,而惟独在南响堂寺,钟声则是在傍晚响起,究其缘由,无人能够说的明白。但“响堂晚钟”从明代开始便被文人墨客纳入了“磁州八景”。

  石窟现存七座,共有大小造像三千七百余身,刻有记年题记的有三十八处之多,均凿于北齐年间。窟内外及附近岩壁上还有不少隋唐等朝代补凿的摩崖造像,其规模虽不及北响堂宏伟高大,但其造像小巧精微,更具一番特色。

  石窟共分上下两层,均面向西南,下层有两个窟,规模较大,内为塔柱式结构,与北响堂寺大佛洞略同,一号窟为华严洞,二号窟为般若洞。其中华严洞高四点九米,宽、深均为六点三米,因窟内左、前两壁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而得名。此窟系支提式,中心有顶天的方形塔柱。正龛内造像原为一铺七身,本尊释迦牟尼坐像,高一点五六米,佛像雕造艺术高超,表情自然,慈善安详,躯干丰满硕壮,衣纹简洁洗炼,它把佛教艺术的外来影响同中原汉族艺术相结合,摆脱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瘦的特点。

  上层有五座石窟,均为三面三龛式结构,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三号窟,现为空洞;第二组四、五、六窟分别叫弥陀佛洞、释迦洞和力士洞;第三组七窟,称千佛洞,千佛洞最为华丽,保存比较完整,可以作为上五窟的代表。全窟共有造像一千二十八尊,三面基坛上各雕一龛,每龛内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正面本尊为释迦佛。左壁龛内为弥勒像,右壁龛内为阿弥陀佛。三壁龛下的基坛上刻有十神王像。窟顶正中雕有八瓣莲花,其四周配有伎乐、飞天,载歌载舞;窟门两侧为力士,力士上身赤裸,颈饰项圈,足踏怪兽,肌肉丰满,威健有力。窟的整个造型为塔形窟式。外立面为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有长条式的瓦垄,滴水,有人字形坡顶,窟顶上方有象征塔刹的覆钵丘、山花蕉叶等。刹顶为双重宝珠,覆钵的下部有八层叠涩基。此窟是研究北齐建筑、音乐、舞蹈的宝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86.cn 湖南旅游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旅游攻略|旅游景点|湖南旅游|张家界旅游|凤凰旅游|湘西旅游|长沙旅游|旅游费用|衡山旅游|衡阳旅游|岳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