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大洪山
桥河栈道,据说这是绿林军进出大洪山腹地的必经之途。
800年历史的古银杏,在绿水村头围匝出半亩地的浓荫。
山泉茂林,大洪山堪称天然的森林浴场。
武昌之东有洪山,随州之南有大洪山,这两座山同名而似有长幼之分,常令人思而向往却不明所以。最近笔者前往大洪山走马观花,始知这两座不俗之山都有着700余年的佛缘。由于这个原因,此行有着访祖寻根的意味,既是对宗教的朝觐,更是对自然的回归。
山高水长
出长岗店镇沿新修的公路盘旋上山,远远地就看到海拔1055米的大洪山主峰,想着此山为西汉王匡、王凤揭竿起义的绿林山,又有与宝通寺所在山名相同的洪山寺,不禁有多重的激动。雨后天阴,不见烈日暑热,满山的青绿之气拂面而来,顿时有远离尘埃之畅快。
绕过几座山,忽见坡上有座没因修路而毁的墓碑,是“光绪二年”一僧为“圆寂恩师”所筑,方知这里果然是一座佛山。但是,所谓佛山,实则水都矣。行不多远就见一面狭长的湖,主人介绍说,这是白马池,2万多平方米,它跟台湾日月潭、新疆和吉林的天池同属于火山口高山湖泊,前不久有专家认定它为中国四大天池之一,不能不让人称奇。
明明是来看山的,偏偏到处见水。两王洞不知是否为天水冲成的溶洞,原始进口悬若天窗,绿林好汉们当是攀藤缘索上下,洞中暗河纵横,溪奔瀑泻,若有交响乐伴奏。涉着古人铺就的“梅花桩”,任水帘冰凉地滴打在身上,穿过一座座洞厅如入海底龙宫。洞中景观应有尽有,当然不逊于桂林芦笛岩,而且更具原始野趣。水声潺潺,不知去向,像赤眉绿林义军匿其所终。
大洪山唐代名大湖山,因山上原有数面大湖。山南有个自然村叫绿水村,村民所赖以耕种的千亩良田,数百年前就是一面落湖,从九道山梁奔腾下来的溪流汇集于此。可能是泥沙淤高,湖水之波幻成庄稼之绿,而洪山河从一侧穿过,看似平缓而富田园诗意,忽然在剑口这个逼仄的地方遭遇悬崖,跌宕出千姿百态。水的桀骜不驯,水的雷霆万钧,着实演绎出龙的声威。如果说,巉岩瀑布乱石青松绝妙组合的剑口是大洪山娟秀的盆景,一切是因为水的塑造。一个小小的村落,就有如此震撼力的天然造化,大洪山区域内有42面湖、99条泉、53道溪,该要构成多少奇观?而栖居于此的山民荣辱不惊,视若寻常,焉能不安康长寿。
第二天再登山,所走峡谷竟名桥河,这是绿林军进出大洪山腹地的必经栈道,也是后人上山入寺的“神道”。水自然是无比的喧哗,道不出有多少奥幽野趣。“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不禁深有感触,早知有此地,武汉人何必舍近求远去什么庐山。古道上依然可见遗迹,那丈余石桥其中一条石梁断塌,剩下一条在惊涛骇浪之上莫不令人生畏。忽见一碑上写“绿水青山古洞天,苍松翠柏长生地”,说明先人早已大彻大悟,视生态环境的优良为人生最大的福祉。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据说两王洞之水流向约低20米的白马池,白马池之水又泻向桥河,水往下流,这倒可以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大洪山顶竟有偌大黄龙池,“在山顶僧厨之右,周五六丈,深丈许,以石为之阑……池足供千人炊汲,雨不溢旱不竭,祷雨于此辄应。”据说10年前曾抽水三个多小时,水位仅下降60厘米,两天后又恢复原状。“山高者,莫若我院大;院大者,莫若我山高;山高且院大者,莫若我院中清泉也!”一位僧人作如此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