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芸:唯有铭记初心 方能砥砺前行
97岁高龄的何芸早在1940年3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着八十多年党龄的她曾任解放军某部音乐股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院)音乐专业系主任、研究生导师。
1924年3月19日,何芸出生在广东番禺,旧中国衰败的气象和儿时家中贫苦的生活让她至今难以忘却。据何芸回忆,父亲抛妻弃子另寻地主家的女儿生活,母亲为了养育子女,经常要挨着饿外出谋生计。她的母亲虽然是“小脚”妇女(旧社会妇女的缠足习俗),但思想是较为进步的,在其坚持下,何芸一直读书至小学毕业。然而家境每况愈下,几乎无力供她继续上学,当时姐姐仍在较高的年级读书,不愿母亲太过艰辛,因此她便懂事地提出“自己学习”的要求。为了习得知识,她每天跟着四姐上学,蹲在教室门口听讲,学校的人看到一个小孩子坐在门外也并不在意。待放学回家后,把当天听来的知识整理一番,又请姐姐帮助补习。如此方式下,坚持不懈地完成了中学课程。在笔者看来,正是饱含对知识的渴望,怀着对真理不渝的信念,何芸才会在日后的革命道路和学术生涯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谈起入党初心时,何芸高度认可了母亲在她生活和思想上起到的进步作用。她回忆起母亲在面对子女外出求学以及参加革命队伍时给予的理解和支持,当时家中亲友都奉劝母亲要把孩子留在身边,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而母亲却认为没有国也就没有家,应该支持孩子们出去学习和闯荡;另一方面,家中的经济状况也让母亲担心养不活全部子女,长此以往不益于子女的成长和发展。尽管母亲没有上过学,但她通过帮人记账,学习识字,逐渐能够阅读《妇女生活》期刊和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著作《母亲》。这对于出身旧社会并遭受苦难生活折磨的传统妇女来说是很了不起的。母亲养育成人的七位子女都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和母亲进步、开明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个人思想方面,何芸对旧社会人民遭受的疾苦有着切肤之痛。她曾记得弟弟和妹妹在读小学的时候,经常需要早起赶路上学,瘦小的身躯面对的却是家中没有一口粮食可吃的困境,两人经常只能一人一半地分食一小块白薯,她的妹妹就曾因为长期饥饿和缺乏营养晕倒在学校。正读高中和大学的姐姐们也十分辛苦,长期辅导妹妹功课的同时,在各自的学业上也丝毫不敢松懈,用十分优异的成绩获得免除学费的表彰。在何芸看来,旧社会穷人家实在是苦不堪言,根本“过不了生活”。因此,在最初入党的动机中,是党让她看到了改变社会现实和命运的真切希望,她坚信共产党能“让穷人过得上好日子、吃得上饭”,能够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
1939年,正值碧玉年华的何芸第一次有机会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过程中却经历了一番波折。据她回忆,当年一位叫容小玲的女同志作为入党介绍人接收了她填报的入党志愿书,可之后不久,该同志因病不幸离世了。当时党员和组织的联络属于较为秘密的工作,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己经常到该同志的墓前哭诉,既为同志的逝世悲伤,也为自己一时无法加入党组织而感伤,一心向党的积极青年怎奈现实割断了她与党组织的联系。尽管入党受到耽搁,何芸并没有消极等待,用她自己的话说“那个时候的我人小鬼大,很懂事,我把自己当作党员,一直跟着那些大同志去工作,不怕苦也不怕累”。从小就立志跟党走的何芸,用执着和炙热的入党初心盼来了使命的再次召唤,1940年,在广东翁源县,一位叫邓宝的女同志再次联络到她,在询问了第一次入党的相关情况后,组织上再次接收了何芸重新填写的入党志愿书,经过考察后,何芸正式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每当回忆起入党时的心情,何芸总是心潮澎湃并发出深刻的感悟:“共产党始终不会忘记(我们),特别是这些穷苦出身的孩子。”
在谈及早期从事革命工作的情况时,何芸向我们介绍了1936年参加抗日少年先锋队的情形。1935年12月北平爆发了大中学生举行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提出了“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侵略者,保全中国领土完整”的正义主张,这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潮。据何芸回忆,北平“一二·九”运动很快就影响到了广东,包括当地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群体都参加到了革命洪流中。在抗日热潮中,她参加了广州成立的“抗日少年先锋队”,从事过贴抗日标语、秘密送党报、搞游行等革命工作,其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在“晨呼队”的工作经历。当时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避免消极抗日和保守意识的不良影响,“晨呼队”的孩子们在每天黎明前就离开家里集结成队,由领队带着走上街道,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由于天还没亮,许多人都是在被窝里听到这群学生们的呐喊,正值冬季,大人们一想到自己躺在温暖的床榻,而孩子们却每天坚持走上寒冷的街道,只为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便逐渐深受感召,备受鼓舞。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使许多同胞喋血街头,身躯炸裂开来,“晨呼队”的孩子们就高喊“血债要用血来还”“坚决抗日才能救中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我们不愿做亡国奴”等口号。时至今日,从事抗战和革命事业的这些情景何芸记忆犹新。
当谈到作为一名党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时,何芸定神思索后,将答案落在了“诚实”二字上,并从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角度延展到要不断求索真理,要无私、光明地生活等层面,作为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的政党,绝对不该以权谋私,且不可贪图个人名利,遗失初心;看到人家(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尽力去帮助,她认为这些党员品质也灌输在她的兄弟姐妹身上,世代相传下来。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学者,在数十年的研究道路上,保持初心、坚定信念的意志品质对于何芸的文化艺术研究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1942年至1945年她就读于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1945年至1946年在山东大学文艺系学习,1950年至195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修班学习。参加文化艺术研究事业以来,她主要从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同时兼顾业务领导工作以及党的工作。曾多次赴新疆、西藏、云南、广东、广西、湖南、内蒙古、山西等地进行考察。对我国苗、布依、黎、瑶、布朗等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调查采访,组织撰写《民族音乐概论》一书,参加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歌》《中国音乐辞典》《中国大百科辞典》的撰写和编辑工作。
据何芸回忆,在音乐研究所的工作阶段,肩负的担子还是很重的,既要抓行政工作又要深入搞研究,除了指导研究生,还要经常带组到全国各地考察,工作任务之重,工作量之大,是需要坚定的意志品质才能支撑的,只有拿出干革命工作时的坚强毅力和理想信念,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创造出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对于学术研究,她认为不论青年学者还是老年学者,始终都要保持学习意识,“如果自己没有东西和学问,是很难创造新的观点的”。
作为年近百岁的老党员,何芸见证了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历程,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之际,也对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祝愿。她说:“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为穷人谋幸福的,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但仍要不断地反省,不能够大意。一个党员要经常检验自己的入党动机,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参加革命、为什么入党,如果清楚了以后,他就不会觉得吃亏了,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初心地走下去。”
在访谈结束之际,这位慈祥、和蔼、精神矍铄的老一辈音乐学家还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送上了诚挚的祝福,她祝愿我们的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纲领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永远以人民利益为首位,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真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访谈结束后,何芸同志委托音乐研究所的到访学者为其查找当年在工作期间交付单位的个人照片。笔者施艺同志在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络、协调后,现已将相关照片的数字文本整理、拷贝并交由何芸女儿代转,以慰心愿。在此,感谢何芸同志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以及国家的文化艺术科研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