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相映 擦亮旅游金名片——“建党百年红色旅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组织多家媒体及OTA平台代表组成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采风团走进江西井冈山,沿着“井冈之路·星火燎原”精品线路,调研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故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洋界哨口等红色景点,重温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
井冈山革命历史辉煌,自然风光绚烂,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近年来,井冈山依托丰富的红绿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以红色为底色、以绿色为亮色的独特旅游发展路子,持续擦亮“红色摇篮、生态井冈、精神家园”多彩井冈山旅游金名片。
传承红色基因
9月26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组游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踏着一条红色大道,缓缓走进序厅,行至一盏雕刻着“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几个大字的巨型青铜制油灯前,驻足观赏。
“这盏油灯取材于毛泽东同志在八角楼使用过的一盏清油灯。依依不息的灯火,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讲解员介绍。
90多年前,在井冈山茅坪乡八角楼,毛泽东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穿过“红军洞”,观看“黄洋界保卫战”场景再现;在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上,扛着红旗、挑着扁担、穿着红军服体验当年红军挑粮上山的艰辛;在拿山红军剧场内,欣赏以自然山水为舞台、以井冈群峰为背景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
近年来,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井冈山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推动红色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变,通过推出集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于一体的红色培训“井冈模式”,实施“旗、火、魂、号、山”红军故乡情景再现工程,加快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等方式,走出了一条发展红色旅游的独特路子。
“我们推出了‘红军的一天’红色培训体验项目,让游客‘现场感受在山村,亲身体验在农户’。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够学习红色精神,更能亲身参与重走挑粮道、田间劳作、红色演练等体验活动。”井冈山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工作人员罗嗣尧向记者介绍。,这种方式既为井冈山红色培训打造平台,又为百姓增加收入,实现红色培训与农民增收双向并举。
今年1月至9月,井冈山共举办培训班4518期,培训学员26万余人。
做好绿色文章
极目远眺,五百里井冈层峦叠嶂、气势磅礴。
9月26日下午,采风团驱车前往黄洋界哨口调研,参观黄洋界哨口营房、黄洋界哨口工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和红军挑粮歇息处等遗址。
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还是满眼青山绿水的“绿色宝库”。井冈山目前拥有11个景区、76处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被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车行井冈,山路盘旋。一路上,林海一山连着一山,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分布。
90多年前,这里曾打响黄洋界保卫战,红四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一首《西江月·井冈山》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
如今的井冈山,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上,依托景区绿色资源优势,做足山水文章,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发展民宿产业、乡村旅游及康养旅游,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这些都是村民的房子,毗邻景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随着井冈山研学旅行发展得越来越好,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村民在自家开起了民宿,可以为到景区参加研学旅行的学员提供吃住。”罗嗣尧指着手中的研学旅行地图向记者介绍,学员白天景区考察、晚上农家吃住,景区与周边村庄互动发展。
目前,井冈山已建民宿点22个、接待床位1万余张,现有“5A级乡村旅游点”1个、“4A级乡村旅游点”7个、“3A级乡村旅游点”3个、“旅游风情小镇”2个,打造了罗浮“双养小镇”、黄坳“运动小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
今年1月至9月,井冈山共出售景区门票42万余张,实现门票收入5773万余元。
促进红绿结合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夜幕降临,走进拿山红军剧场,一首充满红色记忆、客家味十足的经典民歌伴着习习微风传入耳畔。
拿山,当年井冈山人民送别红军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留有红色历史的深深烙印。
9月26日20时,这里上演了一场以自然山水为舞台、以井冈群峰为背景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
10万平方米巨型舞台、4000平方米巨幅红绸、600名红军后代演员……一场融实景、音乐和灯光于一体的灯光秀,以《血》为序幕,通过《旗》《灯》《情》《火》《路》5个乐章,在山体上铺展开来,朱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角楼的灯光、十送红军等场景一一再现,为观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井冈山红色历史画卷。
“非常震撼,仿佛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红军战士倒下后,孩子不停地呼喊着妈妈。”“井冈山人民送别红军的场面太感人了,真是军民一家亲。”演出结束后,游客纷纷感慨道。
从2008年10月1日首演至今,《井冈山》已经演出了13年之久,近3000场次,接待观众达400万人次,门票收入上亿元,不仅成为井冈山红色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更帮助当地农户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600多名农民演员大多是拿山镇、厦坪镇村民,其中不少是当年的红军后代。”井冈山华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梅琴介绍,村民们白天完成自己的工作,晚上到剧场表演,既不占用工作时间,还能增加收入。
“仅此一台戏,村民‘白天在家种地,晚上红色演出’,每人年均增收7000余元,实现创收与休闲‘两不误’。”罗嗣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