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成为巴马群众开启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向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派驻了新一批结对帮扶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帮扶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是文化和旅游部对巴马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的举措之一。
地处桂西北的巴马,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通过政策、人才、规划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对巴马开展定点帮扶,巴马“长寿之乡”品牌日渐响亮,文化和旅游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一系列帮扶和产业发展带动下,当地实现稳定脱贫,群众过上小康生活。
“文化和旅游部给予巴马强大的帮扶力度,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支持,推动巴马稳定脱贫以及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说。
为推动巴马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等10多个司局、中国国家博物馆等7家部直属单位、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等3家社会团体先后与巴马建立联系,从政策指导、发展规划、课题研究、项目设计、资金配套、文化交流等方面,全方位助推巴马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其间,巴马“瑶族祝著节”“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加快巴马全域旅游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引进专业规划团队为巴马编制乡村旅游点发展规划。通过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推动当地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更好融合,探索“生态与发展互动共赢”路径。目前,巴马正在推进赐福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康养旅游综合体、特色小镇等一批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建设,自驾车、房车、高端民宿、水疗等新型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新型中高端康养旅游逐渐培育成长,定向越野、徒步、马拉松等精品体育旅游赛事在当地陆续举办,旅游业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通过旅游发展基金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巴马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先后完成了儒礼桃花源服务中心、巴马旅游综合服务区等建设。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燕飞表示,这些项目的建设,为推动巴马旅游扶贫、“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编制提供了强大保障。
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的“巴马论坛”,从2015年12月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程大兴说,“巴马论坛”的举办,极大提高了巴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众多有实力的企业到巴马及周边地区投资发展,推动了一大批传统医药健康旅游产业项目落地。据了解,目前,已有深圳1979、招商蛇口、太平洋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深巴试验区”,碧桂园、新发展、千里走单骑等一批康养综合体、民宿项目落户巴马赐福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巴马有得天独厚的长寿文化资源。在用好这一资源、擦亮“长寿之乡”品牌、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派驻当地干部下了不少功夫。
曾在兴仁村挂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文化和旅游部干部李翔,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种桑养蚕特色产业优势,将桑园和蚕房进行连片开发,把桑园观光与桑蚕养殖合二为一,围绕种桑养蚕开发系列文化和旅游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产业带动下,2020年底,全村316户贫困户、1303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在文化和旅游部帮扶支持下,“长寿巴马 养生福地”旅游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巴马旅游产业正在从量向质转型升级,从单一观光游向融合了大健康的康养旅游转变,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
“文化和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巴马群众增收致富、开启幸福生活的‘金钥匙’。”黄燕飞介绍,“十三五”时期,巴马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92.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300.64亿元,很多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下一步,巴马将以加快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广西大健康龙头基地建设为契机,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以建成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为目标,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成为巴马的战略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