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旅游资讯 2022-10-28 06:08www.16816886.cn张家界旅游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并明确“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等要求。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听他们讲述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故事、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加大乡村文化投入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也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的思想动力。”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建议,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朱虹表示,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还需要解决乡村精神文化相对贫乏的问题。近年来,在江西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省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效能显著提升、供给力日益加强、保障机制逐步健全等。但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乡村文化建设仍相对薄弱,存在乡村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品质不高、乡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流失严重、基层文化阵地效能偏低、文化品牌竞争力不强、设施建设与区域布局不均、公共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服务监督考核与保障机制有待优化等情况。

朱虹建议,一是加大乡村文化投入,确保乡村文化事业经费的预算增长不低于当年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优化乡村文化服务,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中小学幼儿园、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三是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实施四个一批乡村文化人才振兴计划。四是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实现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布局。五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朱虹表示,乡村文化旅游是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了乡村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建议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提升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水平,推动乡村旅游由观光经济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型升级。(记者 周晨)

全国政协委员傅勇林:把“旅游化”理念融入乡村振兴

前不久,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就“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出部署,提出“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国政协委员傅勇林就此接受了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

傅勇林认为,首先应深化认识,从“农为邦本”的高度,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部署。“乡村振兴是大战略、大文章,应把旅游发展放到整个文件的大语境中去认识,不能就事论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主要体现在农民、农业、农村的全面现代化。因此,参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旅游业,应从大局层面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效应,其带动作用非常大。因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应该努力的方向。”傅勇林认为,一是明确旅游业的定位。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业态,具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禀赋,因此应从现代服务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二是让旅游业深度渗透到一二三产业中,为一二三产业赋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傅勇林认为,除了要注重旅游业态的发展,还应在“旅游化”和“旅游产业”上下工夫。其中,“旅游化”即让与人们生产生活有关的地方,都有触目可见的美丽、触手可及的温暖、无微不至的服务。比如,有条件的乡村可通过国土整治达到“不是景区胜似景区”的效果。“把‘旅游化’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傅勇林表示,观光功能是农业可以拓展的功能之一。比如,春天盛开的油菜花,可以供人们观赏、拍照,体现的就是这一功能。此外,农事活动蕴含着祖祖辈辈积累传承下来的生产生活智慧和文化,将农事活动与中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结合,发展研学游,也是农业可拓展的一项功能。“农业还可以拓展很多功能,可将这些功能和旅游结合,研发推出新产品。”

针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傅勇林认为,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以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两者为例,川西平原盛产竹子,竹制品丰富,竹编工艺发达,不仅可以开发文创产品,还可以让游客体验竹编手艺。

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傅勇林看来,发展乡村旅游或乡村休闲旅游,也应在此做文章。比如,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培育优势特色民宿产业集群。“这需要不同部门一起研究、相互配合、共同推动。”(记者 崔哲)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林阳:加强培训 提升乡镇干部决策能力

从2020年的《关于扶持乡村阅读推广的提案》到2021年的《关于鼓励新乡贤兴办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再到今年的《关于培训提高乡镇干部文旅决策能力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林阳一直在从不同视角关注着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

少年和青年时期,林阳有过几年农村生活经历,因从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后来从事的工作也与文化相关,使得他对乡村文化发展一直保持关注。

除了专门的调研活动,出差、旅游也是林阳了解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途径。“有政协委员的职责在身,我旅游时也不仅是单纯游玩,而是会多一些观察和思考。”

2021年,林阳在出差、旅行中去了10个省份,走了不少乡镇。这让他掌握了不少一手资料。“我看到了不少乡镇发展文化和旅游的好做法。比如,江苏泰州兴化搞的‘千垛油菜花’就非常成功。当地因地制宜搞垛田、种油菜花,吸引游客游览万亩油菜花田、住民宿、吃农家饭,可以说是实现了农业、旅游业双丰收。”

林阳也见到过一些失败的例子。比如有个村庄,地理位置偏远、周边地区也不富裕,却开发了“百亩荷田”项目,结果经营并不景气。“这几年,我确实感受到不少地方发展文化和旅游的热情很高、劲头很足,但文旅项目的策划是很严谨的事情,不是光有劲头就行,需要全盘统筹考量。”

这让林阳觉得,提高乡镇干部文旅决策能力在乡村振兴中尤为重要。“乡镇干部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也是乡镇文旅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有见识、有开拓思维,这样才能评判一个项目的好坏。”为此,林阳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加强对乡镇干部在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其决策能力。一是健全培训制度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由文化和旅游部或国家乡村振兴局举办乡镇干部培训班,保证培训质量,形成乡镇文旅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二是制定管理评估制度,对乡村文旅项目进行定期评估,保证项目的可行性。(记者 崔哲)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加快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乡村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其潜力,培育群众喜爱的文旅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促进农民致富,也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时建议加快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有文化”“有创新”“有实力”的乡村文旅融合产品。

马珺调研发现,国内不少乡村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一些乡村的文旅融合仍存在构架“两张皮”、产品形式较单一、政策制度不健全、人才队伍较落后等问题。马珺建议,开展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顶层设计,制订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

马珺建议,从制约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钱、地、人”等要素入手,着力破解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制度难题。各省、市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设立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对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用地进行科学规划,缓解文旅产业供地难问题;强化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人才保障,培养和带动一批有乡愁、知乡村、爱乡村的“好乡贤”、大学生、农民工等从“洋专家”变“土专家”、“泥腿子”变“田秀才”。

在产品设计上,马珺建议,要打造“有文化”“有创新”“有实力”的乡村文旅融合产品。乡村文旅产品要体现乡村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和提升文化内涵,让乡村景观由“背后存在”转变为“柔性展示”,让乡村风情由“蜻蜓点水”转变为“驻足停留”,让乡村休闲由“吃喝玩乐”转变为“品赏体验”。要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文旅产品创意、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应用,推进乡村非遗和产品“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要围绕乡村文旅资源开发,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特色小镇,构建新型全域旅游产业体系。

马珺还建议,创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一是打造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以建立乡村文旅监管体制为抓手,壮大文博创意、民俗风情、赛事节庆等乡村文旅新业态;创新乡村文旅运营机制,盘活乡村文旅资产,优化乡村文旅产品结构,提升乡村景区运营水平;打造本地化乡村文旅企业的龙头,形成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文旅企业集群。二是创建上层次、有质量的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快推动乡村文旅消费由食宿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建设一批以自驾露营、养老养生、研学科考为主题的乡村文旅项目;打造“乡村附近大景区、景区周边小乡村”的消费集聚区,形成乡村文旅“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消费体系。

“总之,全要素的挖掘和创新、全链条的营销和推广、全方位的包装和展示,有利于乡村文旅产业有机融合,有利于乡村文旅产品有效上市,从而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马珺说。(记者 李凤)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红:让文旅发展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湘西最美高铁”张吉怀高铁开通、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被评定为5A级旅游景区……2021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参政议政这5年来,我的提案建议始终有一个主线,就是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红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时说,作为精准扶贫理念的首倡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湘西州正朝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湘西州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石红每年的提案建议几乎都会涉及文化和旅游发展。今年,石红带来了“支持苗疆边墙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武陵山片区国家乡村振兴试验区”等多个建议。也正因如此,她对文化和旅游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有体会。

去年12月,张吉怀高铁开通运营,串起张家界、芙蓉镇、凤凰古城等众多知名景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湘西最美高铁”。“以前我们从吉首坐汽车走高速路到长沙要四五个小时,坐火车时间更久。现在坐高铁,两个多小时就到了。”石红说,高铁开通后,到湘西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以前交通不便,人们常说“到了湘西就累了”,现在人们说的是“累了就到湘西去”。“如今湘西‘山门’大开,老百姓的‘心门’也打开了,大家变得更加自信了,精气神越来越好。”

前不久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在石红看来,这一部署恰逢其时。“我们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只是温饱,而是更加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乡村文化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带动群众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石红介绍,目前,湘西州有不少生产苗绣、银饰、蜡染产品的非遗工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这也让她深深感受到,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中,民营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兼任湘西州工商联主席的石红十分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今年1月,为深入了解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她在州内多个县开展了调研,收集来自企业的意见建议。在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凤凰县,她带领调研组走访了多家企业。“疫情给文旅企业带来不小冲击,我想了解这些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怎么样,有什么需求,是不是有融资难、还贷难、销售难等困难,希望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让我感到特别欣喜的是,不少企业千方百计开展自救,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石红说。“蜡的世界”就是其中的代表。2020年,石红就曾到“蜡的世界”调研,当时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正为如何还上近百万元的贷款发愁。此后,在湘西州“百名行长联千企”活动帮扶下,该企业还贷压力得到缓解,并尝试通过直播带货拓展销路。这家企业使用纯天然染料、纯手工制作的蜡染产品十分受网友欢迎,一些产品甚至卖断了货。“蜡的世界”不仅还上了贷款,还通过新的销售方式走出了经营困境。

“这些顺势而为、积极自救的经验做法也让其他企业受到了启发、开拓了思路。看到大家更有干劲儿和信心,我很感动。”石红说,下一步将继续了解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企业参与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记者 崔哲)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欧彦伶:高质量建设田园综合体

“近年来,各地建设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我的家乡也在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欧彦伶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时,建议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遇,推动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

欧彦伶说,田园综合体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实践举措,为破解传统农业和农村生产发展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创新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罗城也在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印发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创建田园综合体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市级田园综合体5个、获得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认定3个的目标。”

欧彦伶表示,当前,田园综合体发展中存在缺乏科学发展规划、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她建议坚持“政策为大”,以正确科学的规划指导田园综合体蹄疾步稳、稳中向好。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大胆创新,出台更规范明晰、更有操作性的土地保障政策。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流转价格,鼓励地方采取土地全域整治实现土地规模化利用。

欧彦伶建议,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核心,构建综合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一是坚守和回归“田园”,深挖产业、山水、田园、民居等乡村特色资源,打造地方特色,增强综合竞争力。二是结合当地的产业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植入欠缺的短板产业和创新产业,塑造互生共存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体。三是牢记产业是基础,探索“特色农业+”模式,让各产业在规划布局中合理展开,实现文化、旅游、空间、生态有机融合。

欧彦伶介绍,当前,罗城正在推进的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不少都与文化和旅游产业关系密切。比如天河镇北华村、天河社区、维新村种植高粱1万亩,并围绕天河八景,打造谐乐岛、谐乐洞、桃花岛等文化和旅游项目。

“多方参与、合作共赢是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机制所在,也是整合和使用资源能力的关键。”欧彦伶建议,要落实有效的合作共赢措施,促进各方积极参与。在积极引导财政、金融、科技、社会资本等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同时,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和投资,履行好行政监管职能,保证田园综合体合法合规。推动田园综合体市场化运行,为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让企业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创建。要注重激发农民、村集体的参与意愿,将农民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植入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增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还要组建专家团队进行指导,积极提升田园综合体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激发乡村活力。

欧彦伶说,发展田园综合体,一定要能“造血”,要努力实现“多赢”,让农民和企业都得到实惠,这样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记者 李凤)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岩博小酒美 岩博村更美

“岩博小酒美,岩博村更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时,盛情邀请人们到“人民小酒”的故乡岩博村旅游。“除了小酒,这里还有美丽的藏龙山、岩博水库和神秘的彝族风情。”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和余留芬的对话,让岩博村的人民小酒成了“网红”。时隔5年,人民小酒已实现产值约10亿元、销售收入约5亿元。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人民小酒系列产品还获得金奖。

余留芬介绍,人民小酒酿制工艺源自盘州彝族同胞水拌酒发酵工艺和小锅蒸馏工艺,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2022年4月,岩博小锅酒酿制工艺成功入选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全国两会,余留芬在提案中进一步建议将岩博小锅酒酿制工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人民小酒的火爆,岩博村也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变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乡村旅游点。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余留芬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将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独特的山水、习俗、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文化挖掘结合在一起”。

如今3年过去了,余留芬做到了。她带领乡亲们重点打造以人民小酒生产参观体验为主的工业旅游、以党建扶贫成果展示和体验为主的党建红色旅游、以彝族文化展示体验为主的民俗特色旅游,建成盘州岩博酒业基地旅游景区,包括人民小酒生产车间、人民小酒展览馆、岩博党性教育基地、彝族风情村寨、音乐喷泉等。其中,岩博党性教育基地占地30亩,拥有党建展示厅、会议厅、宴会厅等,能够接待300余人住宿。目前,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及学员数万人次。

“岩博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在这里,游客还可以领略神秘的民族风情。”余留芬说,火把节是岩博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村民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人们在宽阔的地方搭建篝火,跳起欢快的彝族达体舞,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此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彝族同胞还会举行隆重的祭山活动。

不论是酿酒还是做旅游,余留芬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带动更多老百姓脱贫致富。如今,岩博村已形成集种植、酿制、酒糟加工、生猪养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村民人均收入3.3万元,集体资产达到1.12亿元,集体收入突破800万元。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岩博小锅酒文化、彝族民俗文化,带动更多乡亲过上幸福生活,争取把岩博村建设成为‘产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全国百强村。”余留芬说。(记者 李凤)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林华忠:以谷文昌精神为动力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渔村

全国人大代表林华忠是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林华忠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讲述了“四有书记”谷文昌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旅游故事。

澳角村位于福建东山岛东南,村子三面环海,两个大大的月牙形海湾,犹如一对翅膀,拱卫着这个美丽小渔村。谷文昌任东山县委书记时,率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筑起绿色长城,治服了“神仙都难治”的风沙,让荒岛变成了天蓝、水碧、沙白、林绿的美丽宝岛。林华忠颇有感触地说,澳角村东有一座大肉山,漫山遍野都是当年谷文昌书记带领百姓种的木麻黄,放眼望去郁郁葱葱,每当看到这片树林就会想起谷文昌书记,感觉他就像这片树林一样,一直守护着这里的百姓。

“绿水青山给当地百姓带来了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滨海渔村风情,成了游客追捧的旅游胜地,最近几年,平均每年都有约8万人次的游客量。”林华忠说。

说起澳角村的美景,林华忠如数家珍——海边的金色沙滩绵延十几里,北面的沙滩柔软细腻,南面的沙滩晶莹剔透,海水清澈见底;渔港迂回曲折,渔排鳞次栉比,形成独特的海上田园风光;陆地上风景秀丽,古民居、古寺庙与古榕树相互映衬、古朴静谧。澳角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最美渔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澳角村,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林华忠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澳角村抢抓机遇,先后投资两千多万元建设渔港商业区、妈祖文化公园、幸福公园、旅游电商一条街、中路购物街、文化广场等旅游配套项目,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林华忠自豪地说,目前,澳角村拥有渔家民宿40多家、400多个床位;配套游艇10多艘,可供游客海上观光一日游;体验船10多艘,可供游客体验捕捞、海钓、加工、烹煮,真实体验渔民生活;10家海鲜大排档,1家海上餐厅,100多家电商微商企业。去年全村电商、旅游、民宿经营额突破4亿元。

展望未来,林华忠更是信心满满。他说,东山县委、县政府已经着手规划澳角村全方位提升工程,预计投资1亿元。2022年,随着环岛路乌礁湾路段的建设,在北月湾,集旅游与海洋产业为一体的国家渔港经济区(中心渔港)和海洋牧场正在加紧推进;在南月湾,兴海大道全方位提升,配套滨海浴场、旅游房车停放休闲区,以及妈祖文化公园沿海景观大道都在加紧建设。

“随着一个个旅游项目有序推进,澳角村将迎来新一轮旅游发展热潮。我们将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以谷文昌精神为动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渔村而不懈努力。”林华忠说。(记者 李志刚)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村党总支书记张东河:引进来走出去 全面实现“旅游+”

历史悠久的大激店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江城乡,距保定市区仅十余公里。2015年,保定市政府提出,要把大激店村打造成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市又一张旅游名片。如今,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文创园、博物馆、民宿、科普乐园等项目如雨后春笋涌现,这里已成了市民游客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品味文化的热门目的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竞秀区大激店村党总支书记张东河接受了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说起大激店村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张东河深有感触。他说,发展旅游,一方面可以让村子介入市场,“引进来”客流、资本、人才;另一方面,可以让村子打响品牌,“走出去”提高美誉度。引进来、走出去,最终享受到实惠的是村里的百姓。

张东河说,近几年,大激店知名度越来越高。村里成功引入九亩竹院艺术家文创园、耕读民宿、真天地科普乐园、101森林公学儿童户外研学基地、荷韵艺苑相声园子等项目,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大激店世界音乐节。

张东河特别提到,2021年,村里打造了“美食驿站”特色小吃广场,旺季时段单日游客接待量达万余人次,为村民提供创业岗位百余个。

“如今的大激店,形成了‘旅游+音乐+匠人+民宿+科技+研学+科普教育+夜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面‘旅游+’格局。”张东河说。

当前,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日益升级,尤其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近程游、深度游升温,乡村旅游迫切需要升级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对此,张东河表示,要进一步研判市场需求、彰显自身优势,突出“古、水、文化、旅游+”特色,打造大激店中国匠人谷文创小镇、大激店音乐文化小镇,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要升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将驿站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对全村文化遗迹进行系统清理、恢复和保护,挖掘古驿站文化,创新打造新的文化产业项目。”

张东河还关注到近年来电竞产业的繁荣发展,他说:“要引入电竞产业,让最具活力、最能吸引年轻群体的项目落地古镇。”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村民和村集体协同共进、形成合力。”张东河说,大激店村要利用现有自然环境、生态、文化资源,鼓励村民发展文化民宿、农家乐、户外运动等;实施以文旅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养老产业等,把旅游产业做成“美丽经济”。(记者 李志刚)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党总支书记吴艳良:让城市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东兴村近几年名气越来越大,一批批游客来到村里忆苦思甜、回味当年,住村民家、吃农村大席、开联欢会、赶大集,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成了游客慕名而来的驱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东兴村党总支书记吴艳良接受了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吴艳良向记者讲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切身体会。他说:“我们用农村最朴实的招待礼节,最普通的农家房屋接待城里的客人。他们有的曾是知青,有上山下乡的经历;有的曾在农村生活或工作过,来到东兴村,可以回忆青春时献身农村的往事。”

“刚开始迎来第一批游客,我们还不太确定如何接待,经过商量,决定就用村民习以为常的待客程序接待他们,把他们安顿到村民家里入住,摆上农村大席,让他们尝农家饭菜,还招呼大家去赶大集。”他说,“后来证明,这正是游客想要的农村生活,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经过不断发展,我们提出了乡村旅游口号‘忆苦思甜,回味当年’。”

虽然这几年村里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吴艳良一直有个担心。他说,目前的发展模式“生命力”还不是太强,要想长久地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此,村里正积极引入投资,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体验内容,创新经营业态。

吴艳良说,通过引入投资,我们计划对村里的整体发展进行系统规划,梳理村里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把村旁的圣女湖也纳入规划,让游客在村里有看、有吃、有玩,还有深度体验。“工程项目计划今年开工,2023年底投入使用。”

“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致富的一个好方法,不仅让农民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看到了希望。以前,村民不讲卫生、环境脏乱差;现在,村民都自觉行动起来,把自己家打扫成美丽庭院。这其实就是一种城乡融合、以城带村。”吴艳良说。

吴艳良说:“虽然疫情影响仍在持续,但是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歇。我们正抓紧完善各方面旅游接待设施,推动旅游体验项目落地实施。我们还在谋划一个长远项目——养生养老项目,打造优质的生态养生环境,吸引城市客人来村里长住,体验东兴村休闲生活。”(记者 李志刚)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86.cn 湖南旅游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旅游攻略|旅游景点|湖南旅游|张家界旅游|凤凰旅游|湘西旅游|长沙旅游|旅游费用|衡山旅游|衡阳旅游|岳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