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驱动 夯实发展后劲
“十三五”期间,文化和旅游行业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主体创新等多方面创新为引领,旅游业呈现出增长强劲、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十三五”以来,在中央和地方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旅游环境显著改善,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游客满意度越来越高,旅游业正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创新体制机制 聚力转型升级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理念创新,构建旅游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旅游业成为我国改革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持续强化融合、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挂牌成立,旅游业发展迎来重大改革机遇。全国各地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改革,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旅融合理念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十三五”期间,各地纷纷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等角度推进旅游业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创建了首批7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正在进行中。
地处大别山区的河南新县,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民宿、旅游商品经营,实现脱贫增收。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全域旅游让河南诸多县市找到了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路径,找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
“十三五”期间,很多地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合力。如,福建、河北、辽宁等地建立了党委主要领导统筹、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全域旅游领导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会同市级部门出台16个配套方案,构成“1+16”全域旅游发展政策体系。
体制机制的创新引领各地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要素产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旅游集散体系、旅游驿站、旅游厕所等设施日趋完善。各地还积极鼓励引导建设特色文化设施,统筹建设城市书房、乡村戏台、农民文化小公园等,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公共文化休闲空间。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表示,各地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加速了旅游业发展动力从传统动能向新动能的转化、发展方式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发展路径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型。
创新产品业态 激发市场活力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人们或在青山绿水间畅游、在“网红”博物馆观展,或在特色民宿深度体验当地生活、在传统景区体验沉浸式文艺演出,抑或在夜间文创集市感受“国潮”、品“老字号”美食,更有不少宅家者在掌上欣赏“数字故宫”中的国宝……
“‘十三五’期间,旅游业一方面围绕消费升级、消费分级和消费分层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涌现诸多新产品、新业态及新发展模式,丰富了产品供给,提升了产品品质,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旅游体验。”在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杨宏浩看来,旅游业已经逐渐从模仿学习为主走向自主创新主导的新阶段。
前不久,广州市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通过5G技术运用,整合街区文旅资源,提升旅游综合环境,使旧街区焕发新生机。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十三五”以来,科技与旅游结合愈发紧密,创意设计、在线视听、互联网旅游等文化和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
不少旅游景区开始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监测客流、疏散导流,为游客提供多项服务。酒店等住宿企业从单一的住宿餐饮提供场所变为生活方式体验场所,向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文化旅居空间等业态延展,无人前台、刷脸入住从梦想变为了现实。旅行社的产品由大团游逐渐走向细分,私家团、小包团、定制游、深度游和小众游等产品不断升级。在线旅游平台不断丰富产品体系、优化产品结构,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便利了游客出行。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已经突破1万亿元,在线旅游预订用户规模超过4亿。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经营者从“线下”走向“线上”,在线旅游企业已经迈入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行列。
“十三五”期间,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紧跟消费升级趋势,瞄准游客需求变化,强化精品意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度假休闲旅游加快发展。目前,已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28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0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处,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
各地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与教育、工业、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研学旅游、体育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邮轮旅游、冰雪旅游、低空旅游、夜间旅游等多样化业态快速发展,文化旅游精品演艺、文旅融合产业示范基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特色旅游小镇、非遗街区、非遗工坊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创新服务监管 推动提质增效
“十三五”期间,各地的文化和旅游服务能力及旅游监测、监管能力稳步提升。
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全国全域全息信息化试点建设,河南作为试点,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景区、酒店、旅行社网上审批。北京市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通信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市场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建成了首都旅游产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河北、云南等地加快推动“一部手机游”项目,建设完成文旅分时预约管理服务平台。浙江积极推动旅游执法与法院、公安、市场监管、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协同监管模式,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速扩面。在江苏,通过智慧文旅平台的大屏幕,各景区瞬时聚集情况,景区负责人、安全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一目了然,一分钟内调度指令便可直达现场。
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还创新监管方式——以加强信用监管为着力点,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今年7月,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官网上“晒”出了221家旅行社的“信用报告”。这是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出的“互联网+信用监管”新举措,既为游客提供了参考,也加强了对旅游企业诚信、规范经营的管理。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说:“‘十三五’时期是中国旅游业发生结构性转型的重要阶段,市场需求由单一观光旅游,转向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态势;产品开发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和国有资产运营,转向国有、民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并驾齐驱的多元供给体系;行业治理方面由文化与旅游各自运转,转向文旅融合的新的共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