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石屏一日游攻略
建水白屏是很多人印象中比较有名气的一个旅游胜地,这里不仅保留了诸多令人心动的文物古迹,还有一系列的传统民俗元素,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下面给大家分享具体的攻略指南。
最先到了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这是座清代建的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
双龙桥坐落于建水古城西,大约五公里的地方,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上,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桥。
此桥清乾隆年间先建三孔,到道光年间又建十四孔,由于连在一起,因此俗称 “十七孔桥”。在桥中建有三层楼阁,两端还各有亭阁一座。
整座桥身都是用巨石砌成的,全长148.26米,宽度达3米,它的造型奇巧,非常漂亮,是我国现存的优秀古桥之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景点。
双龙桥是非常出“照片”的地方,可以远拍,也可以近景,特别是它的夕阳下,美极了。可惜我们今天遇到阴天,乌云沉沉,拍的照片不亮丽,不够精彩。
这就是“乡下大哥”的日常拍姿,一个精通英语,走过世界的人,到了云南,就成了一“农人”。
走到桥的另外一边,我就被一段铁路迷住了,很特别的铁路,比我们看到的铁路要窄,乡下大哥说这就是滇越铁路啊!是通往越南的!
滇越铁路:资料说它是东南亚地区一条连接中国昆明和越南海防的铁路,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十九世纪中后期,由法国人设计并规划建设。
滇越铁路分为滇越两段,其中越段1901年开始动工,1903年竣工通车。而滇段1904年开工,1910年3月30日竣工。
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但这里的铁轨选择为法国标准的窄轨铁路,同我们看到中国铁路有很大不同。滇越铁路建成后,还被《英国日报》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
而今100多年过去了,铁轨依然在,而当年的车站也在,那么火车呢?这个线路还通车吗?
乡下大哥说还是通车的,但已经不是过去的蒸汽机车,现在是现代的旅游观光车,这里可以直接坐到石屏去,但想去越南,走的就不是这条路了。
接下来我们进村了,就在车站的不远处,叫新房村,这里有几户老宅,其中易家大院在过去是有名的大户人家,据说有钱并不是因为土地,而是家里有矿。
过去家里有矿同现在一样,都是非同寻常的富裕,所以这个院子很大,但后来又分给了穷人,据说是一下子住进来十七八户人家。
但是现在院子里几乎没有几户人家了,都搬走或者闲置不住了,只是看到一个老人在做饭,她热情的要我们进屋,但语言听不太懂,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宅院虽然有些残破,但看着房子的细节,看到了原主人的富有和情趣,正厅的门都是大幅的镂空雕刻,外面贴金箔,当年要多富丽堂皇啊。
所使用的都是优质木材,百年过去,依然保持完好的状态,所有的角度都是雕刻和花饰,真的好美啊。
使用的砖是雕花打磨的,而柱石也是雕刻的精湛唯美,祥云笼罩了。
最有趣在这里看到当年主人留下的一段“人生追求”:
百亩田,万卷书,琴三弄,酒一壶,朝出耕、夕入读,也非仙道也非佛,半是农家半是儒。
这段文字是墙壁上看到的,是百年前写就的。
当年这户人家是村里大户,家里有矿,过着富裕而悠闲的生活,而这些字所表达的意思正是主人的追求:有田、有书、有琴、有酒。
“半是农家半是儒”,就是最理想的生活,这不也是当下很多人想要的日子吗。
村口看见围了很多人,原来是收辣椒的,7元钱一公斤。云南人喜欢吃辣,也出产好的辣椒,但是农民抱怨种辣椒不挣钱。
我开玩笑说“可以尝一个吗?”一个大妈笑着说你敢吃?我还没有动,同来的小伙子抓一个咬了一口,然后嘴张开就合不住了,跑开去喊“水,快给我点水......”哈哈,不说了,现在想想都辣啊!
接下来又到了一座桥:马家营见龙桥。
这座桥修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6年),民国年间重修。其实这座桥同前面的双龙桥是一条路,这条路上还有几座桥,或者是规模比较小,或者年久不存在了。
这一条路现在看似乎是只有三、四米宽的小路,在过去这可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是通往滇南的主要道路,也是官道,或者说当年的“高速公路”,它的意义是非凡的,物资运输、军队调动、贸易交流、公文送达,甚至人员交往,都靠的是这条路,成为当年的“国脉”要道,怎么说都不为过啊。
在这里闲拍,河水中游弋的鹅,还有稻田里伸展的荷,乡村的风光很美。
再往前就到了石屏县境内了,最先看到的是一片大大水面,乡下大哥说这是异龙湖,它是云南的五大湖之一,小于滇池、洱海、抚仙湖,大于杞麓湖。
异龙湖的周长有150华里,现在环湖建设完美了的彩虹栈道,非常适合跑步、骑行和游玩,是不是很漂亮。
这时临近中午了,乡下大哥带我到湖边豆地湾村的一家小餐馆吃午饭,这里有几家小饭店,主要是烧烤,而客人也都是本村或路过的司机。
在石屏与建水一带,再小的餐馆也会有烧烤摊,主要是烤豆腐,这是餐馆的标配。当地人喜欢吃烤豆腐,即便是吃一碗面,也会加一块烤豆腐,这也是流传很久的餐饮习俗了。
我们要的是石屏大块豆腐,开始是豆干的状态,随着热度增加,里面开始鼓起来,外面也娇嫩了,这时就烤好了。按当地人的习惯是用手撕开蘸佐料(蘸水)吃,我们让老板给切开装盘了。
但老徐怎么能让我们只吃豆腐,又要了烤肉、烤鸡胗,还有烤猪皮。别的不表,这烤肉皮,有多少人吃过?是不是疑问又期待它的口味如何了?
最先烤好的是五花肉,当地的土猪,早上宰杀,略腌制,加一些辣椒面等烤料,烤好后剪成小段端上来,这也太香了,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烤猪肉。
这一餐好吃,而且不贵,过去很久了依然留恋这滋味,似乎还在齿间飘荡着不肯散去。
午饭后,乡下大哥打开导航,我们继续寻找他设定的旅行线路,我们先去石屏的秀山寺。
秀山寺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城西南大约15公里,它始建于唐代,原名真觉寺,明代末年更名为秀山寺。我到云南发现这里很多的寺院是佛、道、儒三教合一,反映了云南宗教的包容与开放性,或者说这里的信仰并不排他。
寺院里绿化很好,郁郁葱葱,种满了植物,其中有不少是古树,如唐代的樱花,宋代的梅花、元代的罗汉松、清代的桂花等,要是开花季节,可想象这里的灿烂和芳香。
这里建筑古旧,环境幽静,是一处修行的好地方啊。
幽静的寺院,走走转转,未见僧人,也未见香客,闲拍了很多照片。
接下来我们来到石屏县城西十公里的宝秀镇郑营村,这是一个古建筑成堆的小村庄。
最先看到国家级文保单位:陈氏宗祠。
这是清末进士,主持修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的云南实业家陈鹤亭(名陈钧)在1925年所建设的。
郑营陈氏宗祠是由祠门、莲池、石桥、中殿、正殿、偏殿、楼阁等建筑组成的,两进四合院的建筑群,总占地12400平方米,这些建筑可能不到100年的原因,有了很多似乎是现代建筑元素。
这个建筑规格很高,应该花费了不少的财力,而在细节上追求精美,特别是带有石狮子的柱石,雕刻的不仅唯美,也很大胆,其他处很少见到这种标准。
郑营村里还有一个郑氏宗祠,也是国家级文保单位,郑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现在依然是完整的保留着。
可惜这里的大门紧闭,乡下大哥说来过好几次了,但一直没有见开过门,可能还在维修中,但是看看房梁上的雕梁画柱,就可以感觉到它的精美与不俗了。
天下起了雨,孩子们匆匆的走过。现在正营是省级文化名村,也被誉为“云南第一村”,这里的历史上是非常的有名气和人才辈出,财源滚滚啊!他们祖先是多么的勤劳与智慧啊。
郑营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古村内是用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的三街九巷,街道是青石路面,这里民房多是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全村曾有403座四合院,现在完整的四合院还有28幢。
最后我们拜访了“陈氏民居”,就是清朝进士陈鹤亭故居,前面已经说过了他建的“陈氏宗祠”。
我不知道陈鹤亭(1874-1931)是不是正营最有钱、最有名望的人,但他的履历很不简单。
他是清末进士,辛亥革命后担任蔡锷的参事、内务司长,后担任个碧铁路总经理,创立三个铁路银行,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临石铁路”。
陈鹤亭一生除了干实业,还热心教育,资料说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百年的神祠资产移拨兴学,并创建郑营小学,村中子弟悉数劝导入学,成为石屏全县的翘首。
陈鹤亭故居是郑营村占地面积最大的民国年间的建筑,这里保存完好,就个人故居而言,可以说是精美到了极致,被誉为“散落民间的珍珠”。
整体的建筑细节非常完美,似乎就是一个可以打包带走的绝美工艺品。
陈氏故居最大的特点是整体都是花卉的图案雕刻,很少见到有人物,动物也少,这可能同主人的追求与喜好有关,而这些木雕不仅仅是浮雕,还有多层次的立体雕,美轮美奂。
古宅建筑或许同主人的身份与地位有关,他突破了传统建筑的美学认定,融入了自己对艺术的思维,陈氏故居如果细看,是有很多自己特色的,这也使它同主人的身份与文化相匹配,在我看到建水与石屏几十个古宅中显得不同和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