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景来风景区值得去吗 勐景来好玩吗
勐景来风景区位于西双版纳州境内,位于中缅边界地区,这里拥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印记,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冲击,震撼你的心灵,在这如此唯美宁和的地方,让你的心态平和,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攻略。
这个寨子的名字叫“勐景来”,勐是村寨的意思,景来的意思是龙的影子。据说当年天子召树屯为了追赶一个金鹿曾来到了这里,后来人们发现这里隐约可以看到一个龙的影子,以为天子大人还会再来,于是大家就在这里等候,可是等了很久都不见天子龙颜,就干脆在这里建起了村寨,名字就叫了“勐景来”。勐景来距离中缅打洛口岸只有5公里,一条打洛江让勐景来与缅甸隔江相望,两国的边民共饮一江水、同捕一江鱼,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边疆风情。
村寨的早上安静祥和
西双版纳最大的塔林
勐景来村口的塔林是西双版纳规模最大的塔林,公元1802年,傣王为了表彰102位高僧,建造了101座大小不等的佛塔,现在尚存的58座佛塔,是后来重新修复的。至今仍有周边国家的佛教徒来此举行宗教活动,而当地的傣族群众,每年都要在此举行“塔摆”——佛爷坐在上面诵经、滴水,信徒们则听经拜佛,以祈求家人的平安幸福。据说,这里最多时曾汇集了三万小乘佛教信徒在此朝拜。一座座金光闪闪的塔,犹如一支支竹笋,因此傣家人又称它们为笋塔。塔的顶端有很多小铃铛,在微风中,它们向傣家人送来天上的梵音,保佑着傣家人吉祥幸福。
精美漂亮的塔林
塔林的旁边,有棵2000多年的菩提树,被当地人奉为神树,传说是释迦牟尼的一位高徒传经到此时栽种的。每逢重大节日,傣族村民都要来祭拜神树。神树下栽种着被称为天然雨伞的海芋和佛教之花黄姜花。
塔林边上的神树讲述着古老神奇的故事
除了这棵神树外,就在我住的傣楼前,还有一棵高大的古榕树,高大繁茂吗,状如孔雀开屏迎宾,所以取名“迎宾树”。但我到觉得叫“迎宾树”最贴切的地方在于,这里是进入寨子的必经之路,从这棵树开始才有了岔路,因此所有的客人都会看到这棵树,当然称它迎宾树是恰如其分的。
巨大的迎宾树也是孩子们的游戏场所
一次看尽傣族传统工艺
前面说了,勐景来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感受和欣赏傣家传统工艺。作为游客,我们进村后看到的第一个工艺就是榨糖。版纳盛产甘蔗,因此榨糖成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工艺。
傣家人使用的榨糖机是用木头制作的,猛一看你会以为是打井的装置(当我把榨糖机的图片发在微信上时,大家竟然都猜不出那是个什么东东),仔细看会发现木架子的下方,竟然有两个很大的木头齿轮,聪明的傣家人,利用齿轮的作用,让两根木桩一起转动,并把甘蔗插进两根木桩之间,随着木桩的转动,甘蔗汁就被挤压出来啦。把干榨汁放入锅中煮,加入石灰液,掠去糖泡,再将糖浆晾在草席上,结成块后再切片,最原生态的红糖就诞生了。
这种古老的榨汁机
在勐景来,很多村民会在家门口摆一张小桌子,向游客卖点食物、纪念品之类,其中红糖是最多的,有10块钱一包3大块和15块钱一包5大块的两种。回北京后,周围的“吃货”们盛赞这种糖,并说这是用38斤甘蔗才能榨出一斤的糖,所以这糖实在不贵。是不贵,但很重,所以力气小的人,买糖时要三思。
傣族造纸成为国家级非遗
除了榨糖外,在勐景来还可以看到染布、竹编、制陶、酿酒、打铁、造纸、织锦等传统手工艺。在这里想特别介绍一下傣族造纸,它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寨子里的铁匠铺
以前我在新疆和田参观过类似的手工造纸,和田造纸使用的是桑树皮,版纳傣家造纸用的是構树皮,造纸工艺坊门口就种着構树。造纸前把構树树皮剥下来,刮掉表皮层,舂烂成茸后煮傲成浆,倒进水池里,然后用纱网在水池里反复荡漾,让纤维均匀地铺在网上,晒干后撕下来,就成了拥有很强韧性的纸。当地人用这种纸制作油纸伞和泼水节用的孔明灯。这种纸用百年也不退色,也不会被虫蛀,最难得的是不怕水。据说在修复一个佛寺时,人们发现一张百年前用这种纸书写的经文,字迹清晰如初。
手艺人示范造纸的制作过程
如果你以为现在傣族的手工造纸是“旅游表演”项目,那就错了,在距离勐景来不远的地方有个村子叫曼召村,这个村子家家造纸,这些纸早早就被商家订购了,可谓供不应求。究其原因,现在城市人住房条件改善了,各种装饰工艺品需求大增,而这种手工纸,正是装饰工艺制作绝佳的材料。
曼召村的造纸已经成为产业
傣锦的制作过程,展示了一项美丽的工艺。它的图案设计是通过熟练的技巧创造出来的,传统图形多为三角形和圆形。在纺织过程中,成百上千根细线只要有一根结错,整幅图案就会错乱不堪,所以傣锦的纺织也算巧夺天工了。在勐景来有几家傣楼前挂着傣锦出售给游客,大多是披肩,价格在百元左右。但需要提醒的是,那些图案简单的,才是手工纺织的傣锦,那些图案复杂而华丽的披肩,多是机织的。
放天灯祈愿是游客们最喜欢的活动
在勐景来如果赶上佛事活动那就太幸运了,你可以看到真正的和尚是如何化缘的。他们排着队伍,领取村民们布施的食物(是的只有食物,绝不会有钱财),然后每个和尚把食物统一倒进一个器皿里,回去再分食,不挑不拣,非常公平。
接受村民布施的和尚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