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国内景点 2022-11-01 09:50www.16816886.cn张家界旅游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广东文旅市场今年元旦再度迎来“开门红”。2022年元旦3天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1111.5万人次,旅游收入67亿元。广东“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更显郁郁葱葱、硕果累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起笔“十四五”,《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未来5年广东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越来越多市民也从周边的变化切身感受到,蓝图里的愿景正成为生动现实:广州永庆坊、潮州牌坊街等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岭南文化“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程正式实施,全省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如火如荼……广东更深层次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绣花功夫”让岭南文脉“活起来”
“蓝蓝天,水涟涟,一片莲舟划过水里天……”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广州一场放映结束后,“90后”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小余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片中的粤曲。“作为广东人,我以前没发现粤剧原来这么美!”他说。
2021年5月,全国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正式上映,不到20天就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40天票房超2000万。越来越多像小余这样的新生代观众慕名前来,成为《白蛇传·情》放映现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影片也因此获得“年轻人的第一部粤剧电影”的美誉。
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介绍,为了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宋画意境之美,影片美术组画了600多幅分镜图,数易其稿,影片中服装造型的设计逾30款。有别于传统粤剧唱腔,《白蛇传·情》融合了西洋管弦乐,使唱段更加通俗流行,易于为年轻观众所接受。
《白蛇传·情》强势“出圈”成为传统文化“双创”现象级事件。而在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的带动下,湾区城市记忆也在“绣花功夫”的梳理中徐徐唤醒。
在佛山祖庙,粤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关青“变身”导游,为游客讲解“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的点滴往事。她邀请游客走上万福台,体验粤剧的扇功、唱功和身段,丰富的展演博得满堂彩。
这是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体验日活动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广东已推出8个主题共44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以及70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
游古城、叹非遗,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节假日的“打开方式”。潮州古城里,李厝祠、黄尚书府等修旧换新,潮州镇海楼复建工程如火如荼,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手拉壶在广济桥头轮番上演,昔日“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盛景再现眼前。
“红色基因”同样是岭南文化一笔厚实“家底”。去年首次公布的《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显示,广东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种类最齐全、区域全覆盖、保护级别高,革命文物数量和级别均居全国前列。
为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广东红色文旅护照”在建党百年之际正式发布,掀起一股“打卡”红色文旅地标热潮。目前,广东共发布10条广东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文明实践新风吹进百姓家
每周六晚,在汕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廻澜书院,红色经典电影如期放映。一个个革命英雄的生动故事,通过银幕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
文明贵在养成、重在实践。去年以来,随着广东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文明之风越吹越劲,一颗颗文明实践的“种子”在南粤大地生根发芽。
在清远英德,市民只需登录英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群众点单平台”,动动手指即可定制志愿服务。实践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这种模式既打通了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又能为市民提供差异化需求的服务项目。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7万个,实践中心在县(市、区)覆盖率达98.4%,实践所在乡镇(街道)覆盖率达97.9%,实践站在村(社区)覆盖率达95.1%。依托数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省开展理论宣讲、党史教育、文化惠民、科普宣传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60万余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工程也在全省铺开。在中山南朗镇左步村,稻田掩映的左步书屋是游客追捧的“打卡点”,成为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亮眼一笔。去年,中山市与深圳盐田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等3家地区和项目,一同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
为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了《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年计划(2021-2023年)》,推进覆盖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粤读通”数字证卡服务建设,目前已有21个地市、22家公共图书馆接入,实现了全省区域基本全覆盖。越织越密的文化惠民之“网”,为南粤百姓带来文化小康切实的获得感。
“科技+”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
2021年12月31日凌晨,一场绚丽的烟花秀在横琴长隆海洋王国上演,300台无人机点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夜空,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来“跨年游”。“我们提前半个多月就预订景点门票和酒店了。”来自江门的马先生元旦假期带着一家五口自驾出行,体验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的建设成果。
疫情之下,跨省游摁下“暂停键”,自驾游、近郊游成为广东市民休闲度假的首选。美丽乡村更是成了热门“打卡点”。
去年国庆黄金周,位于清远连州的沙坊村、畔水村、新八村等乡村旅游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品农家菜、赏乡村美景;在韶关丹霞山景区,周边的瑶塘新村、青湖塘村、断石村是民宿聚集片区,其民宿客栈入住率均在90%以上,一些特色客栈更是连日爆满。
过去一年,系列举措也为广东文旅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全省发放近千万元文旅消费惠民补贴,以营销推广、打折让利、引导消费等方式,吸引省内37家文旅企事业单位参与,直接拉动文旅消费逾4000万元。
2021年,全省评定19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7家4A级旅游景区、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出首批5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3个镇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7个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文旅融合的“四梁八柱”不断巩固。
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与科技跨界融合的文创产品分外“吸睛”:戴上VR眼镜,观众可“畅游”国内名山大川;扫扫二维码,博物馆里的名画在手机里“动”了起来;绚丽多变的幻彩灯光瞬间“点亮”都市夜空,一河两岸成为七彩“秀台”……
“文化+科技”的跨界融合,为广东文化产业带来新产品、新业态,更为文旅市场发展带来新格局、新机遇。
“到2025年,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90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40个,4A级以上景区数量239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数量40个……”在日前印发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广东对文旅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加快培育“文旅+”“+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以特色村镇、精品线路、乡村民宿等为重点,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一批世界级标志性景区景点、精品线路、文旅企业和示范区、活动赛事的落户,也将陆续“点亮”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粤进“十四五”
到2025年,广东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兴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到2035年,广东建成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强省,文化和旅游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到2025年,广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06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1.25册;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90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40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00个、博物馆数量400个,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13个;4A级以上景区239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40个。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8%,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6%。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众说
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
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在永庆坊开市运营已有一年多,广州非遗的全国影响力由此得到显著提升。以我们“赵家狮”为例,目前接待参观人数已超过20万人次。我们还开发了200多款文创产品,其中50多款获得版权登记或专利,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未来希望探索出可在全国复制的非遗文商旅运营模式,把“非遗街区”做大做强做实。
横琴国广影视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张超: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出台,让我们这些在横琴打拼的创业者备受鼓舞。我们公司团队成员大多是“95后”,很多是在澳门读大学毕业的,也有土生土长的澳门青年。横琴不但是澳门对接内地的桥头堡,也是企业在大湾区拓展市场、打造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极点。随着深度合作区加快建设,未来我们的事业发展将释放巨大潜力。
汕尾市海丰县新山村党支部书记吕湖泳:
汕尾海丰县新山村与彭湃故居相距仅6公里,辖区面积约3.6平方公里的古村落流淌着红色基因。近年来,乡村振兴的星火点“靓”了这条“红色村”。2021年春节期间,新山村每天接待游客约6000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6年的6459元增加到现在的1.86万元。接下来我们将推动“红色、绿色、古色”三色结合,把新山村打造成3A级景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起笔“十四五”,《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未来5年广东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越来越多市民也从周边的变化切身感受到,蓝图里的愿景正成为生动现实:广州永庆坊、潮州牌坊街等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岭南文化“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程正式实施,全省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如火如荼……广东更深层次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绣花功夫”让岭南文脉“活起来”
“蓝蓝天,水涟涟,一片莲舟划过水里天……”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广州一场放映结束后,“90后”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小余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片中的粤曲。“作为广东人,我以前没发现粤剧原来这么美!”他说。
2021年5月,全国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正式上映,不到20天就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40天票房超2000万。越来越多像小余这样的新生代观众慕名前来,成为《白蛇传·情》放映现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影片也因此获得“年轻人的第一部粤剧电影”的美誉。
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介绍,为了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宋画意境之美,影片美术组画了600多幅分镜图,数易其稿,影片中服装造型的设计逾30款。有别于传统粤剧唱腔,《白蛇传·情》融合了西洋管弦乐,使唱段更加通俗流行,易于为年轻观众所接受。
《白蛇传·情》强势“出圈”成为传统文化“双创”现象级事件。而在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的带动下,湾区城市记忆也在“绣花功夫”的梳理中徐徐唤醒。
在佛山祖庙,粤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关青“变身”导游,为游客讲解“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的点滴往事。她邀请游客走上万福台,体验粤剧的扇功、唱功和身段,丰富的展演博得满堂彩。
这是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体验日活动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广东已推出8个主题共44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以及70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
游古城、叹非遗,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节假日的“打开方式”。潮州古城里,李厝祠、黄尚书府等修旧换新,潮州镇海楼复建工程如火如荼,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手拉壶在广济桥头轮番上演,昔日“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盛景再现眼前。
“红色基因”同样是岭南文化一笔厚实“家底”。去年首次公布的《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显示,广东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种类最齐全、区域全覆盖、保护级别高,革命文物数量和级别均居全国前列。
为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广东红色文旅护照”在建党百年之际正式发布,掀起一股“打卡”红色文旅地标热潮。目前,广东共发布10条广东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文明实践新风吹进百姓家
每周六晚,在汕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廻澜书院,红色经典电影如期放映。一个个革命英雄的生动故事,通过银幕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
文明贵在养成、重在实践。去年以来,随着广东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文明之风越吹越劲,一颗颗文明实践的“种子”在南粤大地生根发芽。
在清远英德,市民只需登录英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群众点单平台”,动动手指即可定制志愿服务。实践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这种模式既打通了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又能为市民提供差异化需求的服务项目。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7万个,实践中心在县(市、区)覆盖率达98.4%,实践所在乡镇(街道)覆盖率达97.9%,实践站在村(社区)覆盖率达95.1%。依托数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省开展理论宣讲、党史教育、文化惠民、科普宣传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60万余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工程也在全省铺开。在中山南朗镇左步村,稻田掩映的左步书屋是游客追捧的“打卡点”,成为中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亮眼一笔。去年,中山市与深圳盐田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等3家地区和项目,一同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
为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了《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年计划(2021-2023年)》,推进覆盖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粤读通”数字证卡服务建设,目前已有21个地市、22家公共图书馆接入,实现了全省区域基本全覆盖。越织越密的文化惠民之“网”,为南粤百姓带来文化小康切实的获得感。
“科技+”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
2021年12月31日凌晨,一场绚丽的烟花秀在横琴长隆海洋王国上演,300台无人机点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夜空,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来“跨年游”。“我们提前半个多月就预订景点门票和酒店了。”来自江门的马先生元旦假期带着一家五口自驾出行,体验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的建设成果。
疫情之下,跨省游摁下“暂停键”,自驾游、近郊游成为广东市民休闲度假的首选。美丽乡村更是成了热门“打卡点”。
去年国庆黄金周,位于清远连州的沙坊村、畔水村、新八村等乡村旅游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品农家菜、赏乡村美景;在韶关丹霞山景区,周边的瑶塘新村、青湖塘村、断石村是民宿聚集片区,其民宿客栈入住率均在90%以上,一些特色客栈更是连日爆满。
过去一年,系列举措也为广东文旅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全省发放近千万元文旅消费惠民补贴,以营销推广、打折让利、引导消费等方式,吸引省内37家文旅企事业单位参与,直接拉动文旅消费逾4000万元。
2021年,全省评定19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7家4A级旅游景区、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出首批5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3个镇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7个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文旅融合的“四梁八柱”不断巩固。
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与科技跨界融合的文创产品分外“吸睛”:戴上VR眼镜,观众可“畅游”国内名山大川;扫扫二维码,博物馆里的名画在手机里“动”了起来;绚丽多变的幻彩灯光瞬间“点亮”都市夜空,一河两岸成为七彩“秀台”……
“文化+科技”的跨界融合,为广东文化产业带来新产品、新业态,更为文旅市场发展带来新格局、新机遇。
“到2025年,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90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40个,4A级以上景区数量239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数量40个……”在日前印发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广东对文旅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加快培育“文旅+”“+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以特色村镇、精品线路、乡村民宿等为重点,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一批世界级标志性景区景点、精品线路、文旅企业和示范区、活动赛事的落户,也将陆续“点亮”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粤进“十四五”
到2025年,广东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兴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到2035年,广东建成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强省,文化和旅游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到2025年,广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06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1.25册;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90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40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00个、博物馆数量400个,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13个;4A级以上景区239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40个。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8%,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6%。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众说
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
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在永庆坊开市运营已有一年多,广州非遗的全国影响力由此得到显著提升。以我们“赵家狮”为例,目前接待参观人数已超过20万人次。我们还开发了200多款文创产品,其中50多款获得版权登记或专利,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未来希望探索出可在全国复制的非遗文商旅运营模式,把“非遗街区”做大做强做实。
横琴国广影视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张超: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出台,让我们这些在横琴打拼的创业者备受鼓舞。我们公司团队成员大多是“95后”,很多是在澳门读大学毕业的,也有土生土长的澳门青年。横琴不但是澳门对接内地的桥头堡,也是企业在大湾区拓展市场、打造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极点。随着深度合作区加快建设,未来我们的事业发展将释放巨大潜力。
汕尾市海丰县新山村党支部书记吕湖泳:
汕尾海丰县新山村与彭湃故居相距仅6公里,辖区面积约3.6平方公里的古村落流淌着红色基因。近年来,乡村振兴的星火点“靓”了这条“红色村”。2021年春节期间,新山村每天接待游客约6000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6年的6459元增加到现在的1.86万元。接下来我们将推动“红色、绿色、古色”三色结合,把新山村打造成3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