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佛山祖庙博物馆门票多少钱 祖庙博物馆开放了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是一处极佳的特色综合类博物馆,这里陈列的物品都是精品,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核心,每一个都可以带给游客无限美好的畅想环境和视觉感触,下面给大家分享祖庙博物馆门票价格信息和开放时间信息。
佛山祖庙,即今天的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这座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可以说是佛山最有代表性的景点,是当地的重要文化地标,与肇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没来过祖庙,相当于没来过佛山。祖庙最大的亮点,要算里面的三雕二塑,即砖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游走在祖庙,就如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可谓一步一惊喜,让人目不暇接,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最合适不过。
虽然佛山祖庙离广州不远,我也只去过5、6次,但每一次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古建筑,我是非常热爱的,每次去都感觉看不够,拍不够,近年参加旅游体验活动,到祖庙总是走马观花,碰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更加感觉拍的照片不够细腻和深刻。
祖庙的历史传说
祖庙内供奉的是北帝神,传说是北方水神,所有兴风作浪的龙虾蟹将都由他统管。由于唐宋时期珠三角一带多有水灾,禅城人便将北帝请到禅城坐镇。说来奇怪,自此之后,禅城一带再也没有闹过水灾。广东人有以水为财的观念,故而北帝崇拜就成了珠三角民俗的典型,其中更蕴含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禅城人把祖庙视为福庙,每逢中国传统的节假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禅城和珠三角一带的老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祖庙。他们朝拜祈福,许下良好的心愿;他们反思忏悔,净化心灵。大家心里都觉得:不到祖庙心里就不踏实,到了祖庙,大家心里则有了一种平衡,有了一个希望,生活才有了目标,有了动力。
祖庙历经千年却依然保留得这么完好
祖庙工作人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文革”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一阵又一阵破“四旧”的浪潮,许多庙宇和庙宇内的珍贵文物在这次浩劫中毁于一旦。那时候,外地红卫兵将禅城祖庙定为摧毁的目标。一天上午,突然有大批人马手持棍棒冲向祖庙,禅城的红卫兵和老百姓事先得到消息,早早来到祖庙门口,手挽手,万众一心,用身体组成了一道人墙,誓死保住了祖庙。当年参加祖庙保卫战的人一提到这件事都忍不住热泪横流……太感人了,许多人被打得全身流血,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当时有一个信念,生命可不要,祖庙决不能丢。
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神州大地,庙宇无数,然而,能在人们心中占据如此地位的庙又能有几个,祖庙原来是无愧于这“万庙之祖”的称号的。
祖庙的建筑风格
一进景区大门,活灵活现的麒麟瑞兽站立在两旁,地上刻有一幅古代地图,上面明示了当时祖庙的位置,前方的是大型陶瓷壁画“双龙壁”,原由石湾陶塑艺人梁华甫等人合作制作的,可惜在文革期间已被摧毁,我们眼前所见的,是1981由石湾建陶厂重新烧制的,工艺之精巧,依然值得后人探究。
景区总面积达2.75平方米,包括明清古建筑群、叶问堂、黄飞鸿纪念馆、孔庙、藏珍阁展览馆等,其中古建筑群作为景区的核心,必须放在重点看待,从南往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布局巧妙,疏密有致。
佛山既然是粤剧的发源地,在祖庙这里也绝不能缺少戏台,其中万福台就是一个老戏台。以前,戏班每年都会重新组班,组班后的首场演出必定在祖庙的戏台上举行,戏台至今依然保留了唱戏的传统,前来看戏的老百姓络绎不绝,看得津津有味。
穿过灵应牌坊,前方一池碧水,名为锦香池,上面种有两颗九里香,生长得非常茂盛,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池中有一蛇龟像,已被列入文物。
所谓的祖庙三门,就是指崇正社学、灵应祠、忠义流芳祠三座建筑物的正门联建在一起,中间的三个拱门为灵应祠的大门。在三门屋脊上,有一条被誉为“花脊之王”的陶塑瓦脊,长达31.7米、高1.78米,是祖庙现存的六条瓦脊中规模最大的,正背面共塑有人物300个,题材以人物故事为主,例如“姜子牙封神”等,每一尊都精雕细琢,做到形神兼备。不难发现,这些陶瓷人物大多都是向前倾斜的,为的是方便人们欣赏。
走进前殿,你会发现两旁有很多漆朴神像,看似很沉重,实际上是空心的。殿中有一大型镂空木雕屏风,由三块大樟木雕刻而成,线条流畅,手艺精巧,是佛山木雕艺术中的典型作品。
正殿,里面供奉着一尊北帝铜像,由于唐宋时期珠三角多有水灾,而北帝是北方水神,佛山人便请北帝入庙供奉,自此之后,佛山一带再也没有闹过水灾。
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
祖庙是因为据祖庙工作人员介绍: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当时的名称叫祖堂,其实就是北帝庙,当时珠三角地区多为水乡,水患多,而北帝恰是传说中治水的神,于是北帝作为禅城人的保护神被供奉起来。
但在明代,祖庙遭到破坏。明洪武五年,祖庙得到重建。正统十四年,朝廷封祖堂为灵应祠,并建了灵应牌坊。自此,祖庙由民间祭祀之地变成官方祭祀之地。
1451年,成为官方祭祀之地的祖庙得到朝廷的支持扩建,塑北帝铜像。自此,祖庙初具规模。光绪二十五年,富裕的禅城人捐钱捐物对祖庙进行了首次大修。
祖庙至今仍保持着百年前的艺术建筑风貌,当时,各行各业人士都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捐给祖庙,禅城当时手工最出名的石湾瓦也被放在了祖庙的屋脊上。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灵应祠大堂后面庆真楼的砖木结构改成了混泥土结构。据当时参加了修缮工作的梁诗裕先生说,当时动用了100多人共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修缮工作。
禅城人的生活轨迹和祖庙紧密相连
有一次游祖庙时正好赶上一对新人在祖庙举行婚礼。新娘们坐着大红花轿,新郎手扶花轿跟着,八音锣鼓起奏、大头佛开路、大吟姐陪侍,在众人的簇拥下喜气洋洋地进入祖庙,结婚典礼开始。他们先到万福台上拜天地、拜高堂。然后新郎新娘牵手到灵应祠许愿,并一起到锦香池用银子齐掷石雕龟蛇祈福,到黄飞鸿纪念馆看舞狮表演,最后由主办方向新郎新娘赠万福之婚纪念匾。其间大批的观看者,这种仪式在祖庙屡见不鲜,很多新婚夫妇即使没有在祖庙里举行婚礼也必定要到祖庙门前合影。这给祖庙平添了许多浪漫的生活气息。
禅城的老人们则更离不开祖庙了。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洒满祖庙的前院,老人们的晨练曲已经开始了,打太极拳、做操、练气功、跳舞……生气与活力立刻在祖庙的院子中弥漫开来……
晚上,老人们又聚集到祖庙的万福台观看粤剧表演,随着八音锣鼓摇头晃脑,悦耳的音符将手中茶杯里的茶冲得酽酽的,让时间凝固,让生命延长……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极富韵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