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助推广西民族乡村走向振兴

国内景点 2022-10-30 11:59www.16816886.cn张家界旅游

金秋九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毛南族传统技艺培训展示中心里的花竹帽、傩面具等让游客大开眼界;在柳州市融水县梦呜苗寨里,在芦笙和山歌声中,游客加入“迎亲”队伍体验了一把苗族的婚俗……日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旅游报社共同主办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广西采风活动沿着“八桂大地·乡村欢歌”精品线路,走进陈双村和梦呜苗寨,感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触摸民族村寨正在通过旅游走向振兴的强劲脉动。

搬迁发展 摆脱贫困

陈双村和梦呜苗寨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移民新村,但两者“搬迁”的方式又各不相同。

陈双村是环江县内的一个移民大村,居住着壮族、汉族、毛南族、苗族、瑶族、水族族、布依族7个民族,共有731户3227人,其中移民393户1920人。20世纪90年代,环江县驯乐苗族乡、下南乡等石山地区贫困群众和库区移民响应党的号召,搬迁到了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的陈双村。

陈双村党支部书记韦炳录(右一)介绍本村发展历程 孟萍 摄

移民之后,陈双村的各族群众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大力发展甘蔗、水稻、桑蚕、水果等产业,把一穷二白的移民点建设成如今果园成片、楼房成排、道路通达的新农村。通过种植砂糖橘致富后,陈双村毛苗瑶片区群众在毛苗瑶片区党支部带领下谋求“转型升级”,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走上了“红色党建+绿色旅游”的发展道路。

梦呜苗寨的村民进行民族风情表演 景区供图

与陈双村民搬迁时“白手起家”不同,梦呜苗寨的苗族群众是带着房子一起搬迁的。他们从140多公里以外的杆洞乡锦洞村,将老房子的“零部件”搬到这里重新搭建,并成为双龙沟原始森林旅游度假区重要景点的组成部分。这样既保护传承了苗族古村落,也为村民们落户后发展旅游奠定了基础。景区为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管理人员、讲解员、演员、保洁员、微田园管理员等,让贫困群众能“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可致富”,生活安定有盼头。

旅游增收 奔向小康

小河弯弯绕村穿行,果园成片柑橘飘香,苗族、瑶族、毛南族新居联排矗立,风格各异,宽敞的水泥大道将各屯串在一起……如今的陈双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7月刚进京领回“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牌匾的陈双村党支部书记韦炳录说:“1995年,我们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只有500元,现在则是1.5万元。双乐屯苗族群众还能达到2万元。”苗族村民的收入特别高,很大程度是因为搞起了旅游。

陈双村毛南族新民居 孟萍 摄

喝三碗苗家的土酒、听一曲毛南的迎客歌、看一段瑶族的长鼓舞,体验一次多民族风情的百人长桌宴,陈双村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在党支部带动下,2017年双乐屯26户苗族群众自筹135万元资金建设“毛苗瑶农家乐园”,打造集饮食、农业观光、水果采摘、民俗表演于一体的“毛苗瑶”特色生态休闲娱乐旅游景点,有效带动了周边贫困户脱贫摘帽。韦炳录表示,陈双村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毛、苗、瑶三屯为核心打造环江花山果海休闲农业示范区,发展特色生态休闲游。

梦呜苗寨景区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搬迁、传统村落及民俗保护,在大力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吸纳、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多种方式为村民增收创造各种“钱景”,例如,他们与下廓村等14个行政村村民合作社投资合作发展村集体经济,投资分成每村年增收4万元;与新国村古选屯梁兵等27户农户135人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合作,每户年分红每亩1500元。

村民潘杰辉一家六口如今在梦呜苗寨过上了其乐融融的生活。他与妻子在民族风情体验园当微田园管理员,白天和游客一起体验原始耕种和民族芦笙表演等活动,晚上参加实景大舞台进行民俗演出表演,再得到另一份收入。“现在我们夫妻两人月收入也有6000多元。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守住家园、留住乡愁。”潘杰辉说。

据了解,在梦呜苗寨工作的村民月收入普遍都达到3000元以上,日子逐步小康。

和谐繁荣 走向振兴

乡村振兴要的不仅仅是村民收入的增长,还要有和谐的乡风、文化的繁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民族非遗项目在旅游活动中得以活态传承。

陈双村双乐屯村民韦玉荣家墙上有一张和外国友人的合影。2017年他随团参加中德建交45周年拜罗伊特国际青年艺术节,把苗乡的芦笙踩堂舞跳到了国外。“一路发展,我们生活富裕了,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发扬壮大。”1998年,陈双村双乐屯的村民韦金固动员全屯组建芦笙队,随后,陈双村先后组建了芦笙队、龙舟队等文体团队。每逢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各村屯都隆重举行民族民俗展演活动,苗族的“芦笙踩堂舞”、毛南族的“傩戏舞”、壮族的“罗嗨山歌”竞相上演。

韦炳录说:“除了各民族的节庆进行联演,村里还开办广场舞大赛、砂糖橘节,各屯兄弟姐妹经常聚在一起。”文艺联演不仅丰富了村里的文化生活,增进了大家的感情交流,还通过文化上的相互欣赏、彼此认同,在村里构建起各民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马贵光师傅讲解苗族芦笙构造 孟萍 摄

“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等组成。你们听听,用牛角做的笙斗是不是比用杉木做得更浑厚嘹亮?”在梦呜苗寨里,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马贵光耐心地向游客介绍着自己店里的芦笙。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马贵兵也把非遗项目“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引入梦呜苗寨中。此外,景区每天都上演的芦笙舞、斗马、拉鼓、打同年、火塘坐妹、苗族坡会、芒篙舞等风情体验活动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旅游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传播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正如马贵兵说起他开办苗族银饰馆的初衷:“这是我们苗族传统技艺,我们要把他发扬光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86.cn 湖南旅游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旅游攻略|旅游景点|湖南旅游|张家界旅游|凤凰旅游|湘西旅游|长沙旅游|旅游费用|衡山旅游|衡阳旅游|岳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