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帝陵风景名胜区 全景导游
如果您打开《中国历史》,第一张彩图就是黄帝陵和轩辕庙,最让人浮想联翩的是那神秘的“传说时代”,最使人割舍不开的一定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赤子情结。
作为中华民族圣地、海内外炎黄子孙魂牵梦绕的地方,黄陵县是陕西北线旅游真正的热点和龙头。黄陵景区包括轩辕庙、黄帝陵、黄帝黄城、万佛洞、秦直道5大景区、95个景点。其中黄帝陵、轩辕庙景区现有景点56个,加上整修黄帝陵后新增8个景点,计64个景点,具有“阴阳五行”、“九五之尊”、“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周易八八六十四卦”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
黄陵景区以“拜祖、谒陵、溯源、探秘、访幽”五大特点著称于世,令海内外游客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黄帝与黄帝陵
黄帝是远古时代的五帝之一,以土德称王,因土呈黄色,故称黄帝。同时“黄”字又是轩辕氏图腾——天鼋大黾的象形。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本姓公孙,名轩辕,后改姓姬。黄帝生活在距今50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他率领其氏族部落最初就活动在古桥国(今黄陵县)及陕北黄土高原周围一带,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文字,制造舟车,培育蚕桑,从事纺织,制定历法,研制算数,备尝险夷,艰苦拓殖,终于以“惠及万世之功绩、泽披广大之区域”而彪炳千秋。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史载都是黄帝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在位百年,寿110岁而终。司马迁曰“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也因此闻名于世。
1 桥山
桥山分为大桥山和小桥山。
大桥山即子午岭,处于陕甘交界,“南连耀州(今耀县),北抵盐州(今定边县),绵延八百余里”(《大明一统志》),著名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南北贯穿,原始森林参天,遮天蔽日,千峰竞绿,万岭争翠,犹如一条绿色的巨龙。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
小桥山即黄帝陵桥山,为子午岭中部向东延伸的支脉,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乔(音轿,虫旁)氏居地,称作乔(音轿,虫旁)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黄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自汉武帝筑祠祭黄帝、司马迁《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后,名留青史。汉、唐、宋、明、清各代设有祠、园、庙,黄帝陵居于山顶。桥山土厚水丰,林木郁葱,现有柏树林1300余亩,柏树8万余株。桥山周围群山环抱,后有祖山子午岭相依,四神灵排列有序,是难得的符合传统风光观的宝地。桥山上现存远古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陶片、灰坑、屋基以及堑壕、夯土台、城墙、神道、庙址等历史遗存,周围又环绕着黄帝黄城八宫、黄帝文化遗址及翟道、长城、故城、杏城、坊州等古城遗址,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2 沮河
沮河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128公里汇入洛河,横贯黄陵全境。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而姓姬。沮河环绕黄帝陵桥山和历史文化名城黄陵,形成山环水抱的“仙岛”形势,又在桥山东西两侧,形成对称的“东湾”(龙湾)和“西湾”,东湾连着“龙首”,西湾接着“虎尾”,神秘的东方山水文化的源头即在这里。
顺沮河向西,佛窟隐秘,直道幽远;沮河之北有郑家河水库风光旖旎,南有侯庄湫“神水”自成,均是休闲、寻幽、访胜的好去处。
山是龙、水是龙,龙乡山水欢迎您。
一、轩辕庙景区(拜祖)
黄陵轩辕庙(俗称黄帝庙)位于黄帝陵桥山东麓,印台山对面,海拔845米。庙院建在台地之上,坐北面南,总占地7.6公顷。
历史沿革
轩辕庙最早建于汉代,旧址在桥山西麓,列入国家祀礼。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重修庙于原址,再次列入国家祀礼。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为避沮河水侵袭,并图祭祀便利,坊州治所在黄陵县上城刺吏李恕奉旨,改置于桥山东麓今址,三年后建成竣工。以后各代均有修葺之举。
建筑布局
轩辕庙总体呈长方形。长140米,宽833米,总面积11662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按南北轴线逐次排列,有山门、过亭、碑亭、大殿,东侧有碑廊,西侧有接待室和文物陈列室。其外围原用红色砖墙围护,现改成花岗石砌筑围墙。院内古柏16株,小柏树7株,另有竹林、古藤、奇石,千姿百态。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疏密有致,风格古朴,典雅华丽。
3 入口广场与轩辕桥
轩辕庙庙前区气势恢宏,雄阔壮观。新修的入口广场,面积约1万平方米,为不对称半椭圆造型犹如太极图的“阳鱼”,由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就,以象征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央甬道取八卦符号,布“五行石”;左侧四块坐石,右侧“北斗七星”,四七“二十八宿”。
广场北端,轩辕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墩梁桥。该桥全长66米,宽8.5米,高6.15米,桥面设护栏,每块栏板上皆雕刻古典图案。外形粗犷朴实,为近代全石砌第一桥。
4 印池(龙池)
印池(龙池)系由沮河古道改建而成,占地300余亩,蓄水量46万立方米,满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若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更显得纯净素朴,自古有“桥山夜月聚风光”之美誉。而印池四周,碎石铺路,柳树成荫,更是一幽美去处。传说黄帝总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对面即为黄帝置印的印台山。
5 桥北广场与龙尾道
轩辕桥北端的桥头平台,名之曰桥北广场,占地1548平方米,地面为花岗石铺筑。穿过桥北广场,沿龙尾道即可直达庙区。龙尾道亦用花岗岩铺设而成,共95级台阶,尽显雄伟壮观之气魄,象征轩辕 黄帝“九五之尊”的至高地位。桥北广场与龙尾道两旁坡地上,鲜花盛开,绿草遍地,一派盎然生机。
6 庙前广场与“阙门”
顺着龙尾道拾级而上,便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其地面用20厘米厚的混凝土浇注,上部再铺以20厘米厚的花岗岩石,总面积达2751平方米,清明庙祭时可容纳5000人的规模,彻底改变了过去庙祭场地狭小的局限。广场上还建有东、西两座阙门,它们左右分列,端然而立,显得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7 轩辕庙山门
穿过庙前广场,迎面便是气度非凡的轩辕庙山门了。山门为五开间廊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构)建筑,平面轴线尺寸为19.2×10米,屋面采用歇山顶,石墙、石柱、钢筋混凝土梁和屋面板,上覆石筒瓦。山门台基比地面高出2.72米,台基和踏步全部采用花岗石制作,尽显庄严雄伟、大气磅礴之气度,山门正中,由蒋鼎文于1938年题写的“轩辕庙”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令人肃然起敬。这个山门及整个庙前区,都是1992年整修黄帝陵工程开始后新修的。
8 黄帝手植柏——“天下第一柏”
进入庙院山门,黄帝手植柏首先映入眼帘。这棵参天古柏,位于轩辕庙山门内西侧,树龄5000多年,传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
《图书集成》记载:“中部县有轩辕柏,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当地有谚云:“七搂八乍半,疙里疙瘩不上算。”黄帝手植柏为轩辕庙内重点保护的古柏之一。这棵古柏,枝干苍劲挺拔,柏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树高19米,胸径11米,为群柏之冠,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手植柏外围铁栅栏,东南侧的青砖护壁下部正中,镶嵌一长条形圆顶石碑,上刻“黄帝手植柏”五字;上部镶嵌一长方形石碑,上书“轩辕柏”三字,并有八九十字的简介一篇。2000年5月6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拜谒黄帝陵后,为“黄帝手植柏”题词:“天下第一柏”。
9 “中华名树”牌与名树碑
黄帝手植柏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活化石”,堪称中华第一树。1998年12月9日,由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和陕西长岭集团、黄陵县人民政府等发起的“长岭绿色世纪行——中华100棵名树公选养护活动”,命名黄帝手植柏为“中华名树”、“华夏第一柏”,并挂中华名树牌,立中华名树碑。名树牌置于手植柏北侧靠东,名树碑靠西,皆面北而立。
10诚心亭
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该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平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