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有哪些旅游景点
出行了这么多次,一路向西的路上,我对敦煌是最期待,最向往的,只因为自己的一点儿私心和一点儿执念,总觉得这个地方必然是极好的,来到这里眼见为实之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九层塔楼
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莫高窟壁画介绍,它的神秘和辉煌却深深的刻在了脑子里,虽然一夜没有睡好,终于要见到梦里的莫高窟让我兴奋得没有困意。预约了莫高窟的参观券,早早的等在数字大厅,观看了莫高窟的介绍影片,感叹莫高窟数字馆的用心,让参观者真正参观莫高窟之前对莫高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也介绍了一些特色窟,真正去参观时感受也更加深刻~
莫高窟
终于来到了莫高窟,远远看到大大小小的窟,没有塑像或壁画,大多只能容下一人,应该是当年的修行者的容身之所,虔诚的信仰与坚定的信念才能在如此狭窄的洞窟内夜以继日的修行吧~
修行的洞窟
本来排在队尾的我们,因为马上进入参观的团体刚好差三人,很幸运的跳过排队跟着参观。
洞窟外
从讲解员的言谈和对我们的引导,能看出她非常热爱莫高窟,因为我们这个团都是年轻人,她说带着我们去三楼的窟,非常仔细的给我们讲解洞窟的结构、壁画的观看顺序、造像的特点等等,发现其中一个团员非常了解这些,交谈之下才知道除了我们三个,其它的都是导游班的大三学生,而那个对壁画和造像技艺很熟知的是他们的老师。我是一个从问题少年成长起来的人,抓住机会问了许多问题,比如:这个色彩是什么时候上的?这个蓝色是青金石做的颜料吗?为什么这些壁画上人物的肤色是黑色的?等等……当然都一一得到了回答,青金石的蓝色和绿松石的绿色经过岁月的洗礼却依然鲜亮,缠绕画的大胆用色明艳而透出强盛国力下的自信,原本是肤色的人物皮肤因为颜料含有大量铅在氧化后成为了黑色。
在这些壁画和造像的形态、用色和工艺上能看出历史进程中的审美和技艺变化。
我们参观了不同时期的洞窟,我最喜爱盛唐的风格,盛唐时期的体态丰盈而飘逸、用色大胆、造像惟妙惟肖,无不显示出当时强国富民的自信与不羁,盛唐时的强盛、大胆与包容造就了华丽大气的艺术风格。
那些用泥做的塑像,衣服和配饰的质感如真实一般无二,风吹过丝绸飘逸的轻薄质感,盔甲的刚硬……佛、菩萨、罗汉、金刚的造像与服饰色彩表现得细致入微。看到那些经变画时惭愧自己的无知,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觉特别强烈。
我们额外看了特窟45窟,盛唐时期的洞窟,我久久不愿离开,从对莫高窟只有书面认识到真切的站在这里欣赏这些千年前的艺术结晶,我被这里深深的吸引。没有看到让我心心念念的反弹琵琶和盛唐飞天舞,那是不对外开放的洞窟。我问了问这里招聘的要求,人家要求会小语种,只能默默的走开了~
想到莫高窟的那些无人问津的修行洞窟,曾经多少无人问津的修行者在那里走向生命的圆满;那些辉煌的壁画和塑像的建造者早已没入了尘埃,我们却还能在千百年后瞻仰他们的杰作,那些地下的杰作或许会在百万年后重新展现,看着这些无人问津的洞窟或趋之若鹜的精美壁画,突然有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感。
远观九层塔楼
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莫高窟,踩在鸣沙山和月牙泉景区关闭前的几分钟进入了鸣沙山与月牙泉景区,骆驼们本来已经下班,却遇到我们这些踩点的游人,骆驼的管理员又去把几匹骆驼找回来,这些骆驼极为不情愿再继续工作,听说它们下班之后都欢腾的跑起来,突然想到在来敦煌的路上看到的几只野骆驼散漫悠闲的在戈壁上逛游,神情自若的看着我们这些路人甲的强烈对比~
野骆驼休憩
这些圈养的骆驼和野骆驼的表现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也像那些圈养的骆驼,虽说保证温饱,却只能被圈在某一个地方,为了生存而困在看得到边的笼子里;少数的人就如同那些野骆驼一样自由散漫,或许经历艰难险阻,在生存的历练里变得从容不迫~
野骆驼的从容
圈养的驼队
骑着骆驼走在鸣沙山上,要经过一段旁边是极陡峭沙坡的路,我内心很紧张,害怕随时会掉下去,不知曾经的那些需要穿越鸣沙山去到西域的人是否也如我这般紧张~
鸣沙山
沙漠驼队
我们在沙漠中沐浴在夕阳余晖里,时不时的拍照提醒着我们只是安全的路人,无法想象曾经驼队穿越沙漠的艰难与风险~
沙漠的体验旅程
来到月牙泉时太阳已经落山,没有看到明朗的月牙泉,我们费劲的爬到月牙泉对面的沙山上,爬沙山基本走一步退半步,对于平时疏于锻炼的我来说步履维艰,歇了七八次才爬上山坡,等待着星空~
鸣沙山夕阳西下
暗淡的月牙泉
虽然敦煌的景观灯让星空没那么璀璨,但躺在沙山上仰望星空觉得天空那么近,好像伸手便可以摘下眼前的星星,北斗七星在头顶闪烁~
余光中的月牙泉
听旁边的人说鸣沙山有专门的露营点,能看到璀璨的沙漠星空和日出,但我们的行程来不及安排露营了,算是一个小遗憾~旅途中总是难免遗憾,然而这才是真实的行走,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体会自然无限的美好,知足于眼下的美丽也让人快乐~
敦煌夜色
夜深了,我们开始下山,下沙山基本靠滑,很有滑雪的感觉,虽然没有体验到滑沙,但这样慢慢滑下来也十分有趣~
在鸣沙山看敦煌夜色
丝绸之路上曾经辉煌又没落的敦煌见证了世事的变迁,来来往往的人改变了敦煌也被敦煌所改变,驻足或远走,敦煌都印在了我心里。